台灣社會的現況和展望(林華洲講,李向民整理)

台灣勞動黨中央常委林華洲先生趁來美開會之便,於七月下旬抵達休士頓。七月二十八日下午,林先生應中國文化學社之邀,以“台灣社會的現況和展望”為題,在休士頓大學發表演講。他分析了台灣經濟發展的背景,認為影響台灣經濟發展最深遠的原因是國民黨統治者對台灣這片土地沒有歸屬感,所以各種政策都只是為了鞏固政權,今天台灣的局面便已經看到種種局限。至於台灣的將來,林華洲先生認為取決於台灣的產業升級,但他認為政府在這方面做得太遲太少,其中變數很多,成敗尚是未知之數。

台灣經濟起飛的原因

林華洲先生首先回顧了近年台灣經濟的發展,他認為引發台灣經濟起飛的原因有四個。第一是台灣在日治時代已建立了相當的基礎。日本人為了把台灣建成一個原料生產基地,在公共衛生、基本教育、資源考察等方面巳下了不少工夫。但這並不表示日本人厚愛台灣,他們只是為了更有效地壓榨台灣的財富而已。當國民黨接管台灣時,便同時把這些企業工廠等接收過來,改組成國營企業。第二個原因是農業改革。台灣本來的農業制度是佃農制,大部份農民都是佃農,耕種所得的大部分都歸於地主,余下的僅能糊口,收入狠少,生產積極性很低。國民黨接管台灣後,推行三七五減租,規定地主徵收的田租不能超過出產的百分之三十七點五,改善了佃農的生活,生產因而大幅度提高。隨後又實行種種措施,逐步推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為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第三個原因是美援。五十年代韓戰爆發,美國為了完成對大陸的包圍封鎖,除了在政治、經濟上援助台灣,還成立了各種統籌機構,例如“農復會”等,促進了美、台之間的技術文化交流,向台灣引介了較先進的生產技術。最後一個因素是轉移到台灣的大陸資產。以財團的形式投資於台灣的企業,也起了一些作用。

林先生特別強調了土地改革的作用,因為台灣的土改廢除了佃農制度,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作為一個對比,一九四九年之前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其中一個原因便是農村政策,因為當時國民黨恰恰代表了地主階層的利益,故此不敢觸動佃農制;而共產黨則把土地分給農民,所以農民都成了共產黨的支持者。到了台灣之後,國民黨吸取了教訓,所以推行徹底的農業改革,很有決心,只用了三年便完成了台灣的土改。這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耕者有其田”政策。政府以公管企業(水泥、造紙等)的股份換購地主手中的土地,然後以合理的價錢賣給真正耕作的農民。一方面農村的資金轉移到工業部門,使土地資本進人工商業;另一方面則讓真正耕作的農民得到土地,發揮更大的積極性,是一個較巧妙的安排。由於政策較合理,故土改之後,農業生產麥展很快,政府更實行各種政策配合,使工業發展受惠。台灣的出口在六十年代早期仍以農產品為主,這與其它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相似。

壓榨農業支持工業

在六十年代,台灣經歷了從以農為主到以工業生產為主的轉變。這個時期農業生產的任務是生產足夠糧食以保障整個台灣的糧食供給,為以後的經濟發展奠定基礎。其後台灣的工業逐步發展,開始趨於出口導向。這個時期農業生產仍然對工業發展起著巨大的支持作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政府用種種措施,穩定米價,因為米價低則大部分人都可吃飽,而米們上升則會帶動其它物價上升,故此平穩米價實際上起了壓抑物價的作用,有利於壓低工資水平,使出口產品更有效爭力。台灣政府控制米價的方法並非是行政命令,而是利用市場運作的機制,其關鍵是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稻米。當米價上升時,政府便把大量稻米推出市場,使米價下降。政府手中的大量稻米,源自政府通過種種行政命令,例如“隨賦增購”等,強迫農民繳交和售賣稻米給政府,一方面保障了當時台灣六十萬軍隊的糧餉,另一方面亦使平穩米價的政策得以執行。

縱觀台灣的經濟發展,可說是犧牲了農民的利益,壓榨農業以支持工業的發展。最先發展是“以農養工”,到現在則是“以農支工”。最近的社會調查顯示,台灣的工人每月收入大約有一萬二千元到一萬五千元台幣,但農民耕種一甲地的收入只有每月六千元左右。這種工資水平上差距形成了壓力,驅使勞動力轉移至工業上。至於小地主,則只好賣掉土地,轉至其它行業,做小生意等,其結果是把農業生產的資金和勞動力轉移至工商業中,是對農業的進一步壓榨。雖然台灣工業發展的步伐很快,但傳統的家庭制度並未瓦解。工人的收入雖然較高,但在家族中便相應負上較大的經濟責任,例如供養在農村的父母或幫補在農村生活的兄弟姐妹。因而也拉低了工人的實際收入,其結果也是降低了消費,壓抑了產品出口的成本,使產品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這個把農業經濟的剩餘轉移到工業生產的過程,其設計不可謂不巧妙。

台灣的經濟制度與黨外運動

談到台灣的經濟制度,林華洲先生認為台灣的經濟並不完全是資本主義,當然也不是計劃經濟,而是一種雙軌經濟,亦稱作雙元經濟。台灣的雙元經濟,一端是國營企業,另一端則是私人擁有的中、小企業。國營企業的成立是基於民生主義、國富思想的考慮,以期蓬勃國家資本,節制私人經濟。這些國營企業在經營上要完成政府指定的指標或任務,與計劃經濟類似,由於這些國營企業的經濟實力是由國民黨授予的,所以這些國營企業便成了國民黨政府的經濟、物質基礎,支持國民黨政府。至於台灣的中、小私人企業,源自六十年代以後逐漸發展新興的工、商業,這些中、小企業較為靈活,發展很快,慢慢便形成較大力量,與國營企業互相抗衡,這些中、小企業輿國書企業在經濟上的抗衡,慢慢便反映到政洽上,他們不單只要求有經濟上地位,更要求政治上有發言權,要求在政治上有其代言人,逐漸便發展成台灣的黨外運動,他們要求政府在政洽上更開放,經濟上要求有更大的資本活動主間,實際上是向國民黨政權挑戰。這樣看來,台灣並非一個資產階級國家,因為國民黨統洽者並不代表這一批在台灣發展壯大的資產階級的利益。簡單地說,國民黨政府在台灣所做的工作只是為了其本身的統洽,各種經濟上的政策只是為了實現維持統洽這一政洽目的手段而已。

經過黨外運動的不斷抗爭,國民黨政府本身亦有一些轉變,近年便提出了“三化”:制度化、自由化和國際化。國民黨這些做法,配合國營企業的開放民營,企圖慢慢地獨立於台灣的現實之外,扭轉純粹依靠國營企業支持的局面,以期爭取台灣本上資產階級的支持,相互結合,變成一個資產階級國家,代表台灣本上資產階級的利益。因此國民黨政府作出了不少讓步,例如國代問題、增加選舉、開放國會等。但是所謂開放民營,只是將國營企業轉移到台灣本上的資本家手上,因為只有他們才有足夠的資本。假如台灣的政治經濟制度能成功地轉變成一個代表台灣本上資本家利益的制度,而非以前那種依賴官僚資本支持的局面,國民黨便會在台灣站穩腳跟。

政治前景不明經濟投機嚴重

林華洲先生認為台灣這種雙源經濟過分依靠政治力量來干預經濟活動,其目標是為了繼續統洽。目前國民黨政府對台灣前途的態度很不明朗,可說是不統不獨,也可說是既統又獨。他們一方面要維持“法統”,不放棄對大陸的主權,但實際管洽的權力卻又只限於台灣。這種左右為難的局面,也影響到台灣政府經濟發展的策略。其一是不能充分利用資源,放手把賺得的資金再投資,從而提高生產技術和增加生產力。其二是國民黨對台灣抱有一種過客心態,不準備扎根,缺乏長遠眼光,好像隨時要遷離,這反映在台灣的巨額外匯存底,達七百多億美元之多。其實台灣並不需要這麽多外匯存底,一般經濟學家估計大的足夠三個月進口所需便成,對台灣而言大的是一百二十億美元左右,其餘資本都應用於再投資,創造更多財富。另一個反映是台灣一直實行外匯管制,政府把所有外匯抓在手中。雖然一九八七年以後放寬了外匯管制,但說不定有緊急事件或變故時政府便會重新收緊外匯管制。

目前台灣的經濟,可說是政府多外匯。老百姓多台幣。因為政府手中每多一美元。便要多發行二十七元台幣,故此做成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越來越多,有如“水淹”一般。這種情形之下,大家都怕台幣貶疽,所以錢都湧到房地產和其它可以保值的東西上去,因而現在台灣的房地產價格越來越高,一棟房子要一千多萬台幣。此外,這些被炒高的房地產也助長了賭博投機的風氣,做成社會混亂。這些現象反映了政洽上的不確定影響了社會經濟,從而引起社會問題,歸根究底還是因為國民黨未有決心扎根於台灣,沒有解決國家歸屬問題。

產業無法升級經濟無法轉型

當前台灣最迫切的問題在經濟上,其它政治上的問題反而可以通過協商、談判來解決。台灣在經濟上的難題是產業升級上不去。目前台灣的工業生產已發展至相當水平,再向前發展便要投入大量資金,引人新技術,逐步轉向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台灣在這方面的工作搞得不好,如果不急起直追,便會被其它國家拋離。造成產業升級上不去的原因有幾方面。第一是政府沒有政策引導。雖然近年政府己開始注意這個問題,但工作還是做得大遲太少。其實早在十年前政府便應該通過咸稅、補貼等形式,引導廠商投資於高科技,否則廠商不會貿然動用資金來投資於前途未卜的計劃。另一個因素是政府未能開放勞工運動,讓工人向資本家爭取合理的權益。通過勞工運動,可以對廠商形成壓力,讓他們覺得花錢請工人不如花錢買機器,驅使他們慢慢放棄勞工密集的生產方式。可是現在剛剛相反,政府動輒便給推廣工運的人士扣上“社運流氓”的帽子,把熱心幫助工人爭取權益的工運人士污蔑為“外力”、“第三者介入”。至於勞資糾紛,每次都判資方勝訴,判工運人士下獄,一關便三、五年,殊不公平。
台灣產業升級的難題,其根源始終還是政洽上的。由於國民黨對台灣這片土地沒有歸屬感,所以只願意手中持有大量外匯,而不願意把資金投資於工商業,更新設備,因為工廠設施都是帶不走的。其實真正的經濟實力應表現在巨大的生產力,而非反常的巨額外匯存底。從目前台灣經濟的困境看來。其根源便在於國民黨政府沒有扎根的決心,政策便缺乏長遠目標,於是工業生產、技術發展都連帶被波及,可以看到國民黨對台灣的歸屬問題其實是最深刻地影響到台灣發展的一個原因。台灣如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首先便是國民黨願意在台灣立足,目光放遠一點;其次便是要積極引導產業升級,穩固經濟基礎;第三便是要開放勞工運動,一來是對產業升級的一種動力,二來可讓勞工階層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兩黨以外的政治空間

談到台灣當前的政恰形勢,林華洲先生表示國民黨正在把台灣引向徹底的資本主義。國民黨正通過開放國營企業等手段,逐步聯合台灣本土的資產階級,取得他們的支持,不再單純依靠官僚資本作後盾。假如國民黨能成功地得到台灣本上資本家的支持,他們便要從以往的框框中跳出來,遵守遊戲規則,公平競爭,台灣便會變成一個純粹的資產階級體制,各種政策都以經濟利益為依歸。在台灣,大家在政洽上的選擇極其有限,要產支持國民黨,要麽便支持今天的民進黨或昨天的黨外。當國民黨也逐漸變成一個資產階級政黨時,不論國民黨或民進黨都成為了台灣資本家在政治上的代理人。他們的利益和立場基本上是一致的,現在慢慢也可看到這種趨勢。對於普通大眾來說,他們會自問究竟支持國民黨或民進黨能帶來什麽利益。如果這兩個政黨不能為他們爭取權益,他們便會投向其他政洽勢力。雖然有些政黨號稱是全民政黨,可是不可能有一個政黨既代表工以代表剝削工人的資本家的利益,因此勞工階眉也應該有自己的玫洽勢力。目前台灣的形勢是國民黨和民進黨聯合壟斷了台灣的政治經濟資源,代表資本家的利益,所以也為兩黨以外其它為普羅大眾、勞工階層爭取權益的政治勢力造就了活動空間。近幾年間便有幾個為低下層人民爭取權益的政黨產生,計有一九八七年成立的工黨、一九八九年成立的勞動黨和一九九零年成立的中華社民黨。這些小政黨目前的力量還很弱,主要由勞工階層和知識分子組成。他們的目的是要為普羅大眾爭取權益,在兩黨壟斷之下擴大活動空間。最近中華社民黨主席朱高正先生提議三黨合一,便是要集合三黨的力量組成一個第三勢力,打破國民黨和民進黨對台灣政洽資源的壟斷。

台灣社會困境

對展望台灣的將來,林先生表示十分困難,因為台灣一切都不確定,變化很快,難以捉摸。他指出了目前台灣有幾個困境。首先是經濟上停滯不前,產業升級困難重重,政府的引導輔助做得不足。其次是現在政洽、經濟上秩序無存,亂象紛呈。立法院中吵吵鬧鬧,甚至動手動腳,一片烏煙瘴氣;經濟上則很多投機倒把,相互詐騙的情形,完全沒有秩序。第三是政策不合理,只為資本家著想。例如國建六年計劃,提出的建設計劃好象很壯觀,說穿了其實只是為了進一步更有效地榨取台灣的財富、資源、拿國庫的錢去幫資本家賺大錢而已。第四是社會上民心渙散,大家都好逸惡勞,賭博投機之風大盛,做成工人都不願意安安份份地做工,引致勞工短缺等問題,不利於踏踏實實地搞經濟建設。第五是目前台灣資金充斥,但在台灣本上的投資意願卻很低,資金都轉到其它地方去投資,是一種資金逃亡,而非資本輸出。他指出台灣目前還有很多投資空間,需要大量資金,但資金卻紛紛他往,並不是好現象。

資金外逃兩岸交流

林先生指出台灣的資金流失已非今日始,因為資金流失已引起不少問題。這些流失的資金進不了美日等先進國家的市場,因為相形之下實力太小。大部分的台灣資金都去了東南亞的發展中國家,其中不少去了中國大陸。因為大陸剛剛開放,市場潛力大,而且有文化、語言上的便利,所以台灣資金在大陸上極為吃香。這些經濟活動剛剛開始時,台灣政府仍然禁止兩岸間的交流,故此這批打開兩岸交流的商人當時實在冒著狠大的風險,甚至於台灣政府宣佈既往不咎時,這批商人仍是將信將疑,戰戰兢兢。這種“賠本生意無人做,殺頭生意爭著做”的現象正正顯現了資本家那種唯利是圖,不惜一切的性格。這些台灣資金在大陸上投資亦非一帆風順,出現了經濟糾紛等種種問題,於是國民黨政府也就不得不過問兩岸間的交流,著手制訂法律來管理這些經濟活動。這些現象正反映了台灣政府的政策常常追不上現實的需要,往往讓現實牽著鼻子走,不能好好引導台灣的發展。

話說回來,這批兩岸間經濟交流的先驅者,不少都是當初支持台獨的中堅力量,為了擴展生意,他們才回到中國大陸投資。今天這種由台獨分子打開兩岸交流的局面是誰也估計不到的,此亦足證台灣的形勢瞬息萬變,難以捉摸。今天台獨的支持者眼看兩岸交流頻繁,支持統一的聲音越來越大,也就格外心急,因此今天在台灣台獨的動作特別大。聲音也特別高!說到底最後還是國民黨對台灣的國家歸屬問題在起作用,台灣要盡快解開這個結,不論是統是獨,解決了便可安心坐下來發展經濟。

統獨及其他

林華洲先生的演講歷時一個多小時,台下聽眾反應熱烈,提了不少問題。關於統獨問題,林先生表示台灣勞動黨的立場是支持統一,因為理論上社會主義制度對勞工階層有較公平合理的待遇。針對開放勞工運動的影響,林先生的回應認為勞工運動的壓力有可能把資金嚇跑,跑到大陸或者其它東南亞國家。但是政府可以運用行政手段把資金圈起來,驅使資金留在台灣。他認為這一點狠重要,因為資本家壓榨工人,積累了資金財富,假如不重新投放回台灣社會,改善台灣人民的生活水平,那麽台灣勞動人民便是被白白剝削掉了,太不公平。他認為政府應該採取措施把資金留在台灣。至於產業升級所引起的過剩勞動力,他認為不會造成大規模的失業,而引起社會問題。他認為目前台灣的地下產業非常興盛,多餘的勞動力可以被這些地下經濟吸納,或作小商小販等。此外,農村也可以吸納一些剩徐的勞動力。他認為城市過剩的勞動力會回流至農村,和父母兄弟一同生活。一個人耕種一塊地和兩三個人種一塊地過日子分別並不大大。談及省籍和統獨的問題,林先生認為台灣並不存在真正的省籍問題,所謂省籍問題只是不同的政洽團體應其需要而打的一張牌;其實通過普及教育、通婚等,省籍上的分別已日漸模糊。至於統獨問題,各個階屆基本上都是以各自的利益來考慮,例如資本家會傾向於獨立,勞動黨則傾向於統一。針對勞動黨是一個政黨,台下聽眾反應熱烈,紛紛提出假如勞動黨執政,會採取可種政策;是否會保持原本的工作方針,仍然為勞工階層謀取利益?還是開始考慮資本家的利益,放棄原本的工作路線?林華洲先生表示勞動黨是台灣一個有社會主義傾向的政黨,目前勢力仍然很弱,規模很小。他介紹說目前勞動黨主要的工作是教導、組織勞工階層,幫助他們聯合起來,爭取自己應有的權益。他並表示這方面的工作正在做,但不容易,而且成績還不很顯著,有待繼續努力,慢慢打開局面。至於一旦取得政權之後的政策,林先生表示勞動黨還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因為勞動黨目前的力量還很弱,所以林先生認為勞動黨要很久以後才有可能參與權力核心的運作。他認為假如執政的話,也不能走極端路線,亦要調和一下,兼顧各方。他指出資本家跟工人之間的矛盾並非你死我活,所以不會有“打倒資本家”之類的工作方針;但目前台灣的形勢基本上還是一面倒,偏袒資本家,故此勞動黨的宣傳教育工作很重要。他表示勞動黨也不希望通過一次兩次的鬥爭便能勝利,取得政權;而是要通過長期的工作,不斷鍛鍊自己,慢慢成長壯大,在長期的工作中磨煉,才有可能成熟起來,取得政權。

(本文未經林華洲先生過目,文責由整理者自負。本文轉載自《北美行》,
http://www.lanxun.com/bmx/bmx013/nm013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