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連結]革命的急先鋒──趙港(韓嘉玲)

瘦盡我一身肌肉,
把田阡陌墾得齊齊整整,
流盡我一身血汗,
把稻子蕃薯培養得青蒼茂盛
眼見秋收已到,
讓別人來享受現成;
這就是法的平等!
這就是時代的文明!〞
〝天的一邊,地的一角,
隱隱約約,大旗飄揚,
被壓迫的大眾,
被榨取的工農,
趨趨!集集!
聚攏到旗下去,
享活動於理想之鄉。〞

──賴和《流離曲》

賴和的《流離曲》是以台灣在20年代中期,日本退休官員強占台灣農民土地,導致農民流離失所的真實悲慘史實為創作背景。這個事件的主角之一,就是農民組合的大將─趙港。
1925年至1926年間,台灣總督伊澤多喜男為挽留日本退休離職人員長住台灣以提高島內的日本籍居民的比例,遂以優厚經濟特權或社會地位給予這些日本退休官員,其中最大的特權是將3886甲餘的官有地廉價出售給370名退休日本官吏。然而上述所謂〝官有地〞,原本是農民的土地,後來因洪水而流失,所以變成荒地。原有的耕種者再用種種方法,或種茅草或築堤防,土地遂慢慢浮現。這些〝官有地〞是農民辛勤開墾的。譬如,大甲郡大肚溪東岸的土地,在1898-1899年間被洪水所沖走。1911年後又陸續現出來,剛浮出的土地只是一片乾燥不毛的沙地,根本不能耕種。當地農民流盡了血汗去墾拓,建築堤岸來攔阻溪水、修築排水溝渠以灌溉,一年復一年投入了大量的勞力與資金,終於化荒漠為良田。
不料1925年底,台灣總督府卻以農民「未經許可逕自墾拓」為由,將該地強行奪走,廉價售給6名退休的日本官員,巧取豪奪農民辛勤的成果。當地73戶開墾的農民在獲知失去土地耕作權後,生活即將面臨困境,大為恐慌。於是他們立即向大甲郡守請願,但所得到的答覆卻是:〝沒有路用!官廳方針已決定了,你們小百姓不可請願,請願也沒效用。〞不久,退休的日本官員開始丈量土地,並將田地中農民所耕種的五穀、稻穀、落花生、蕃薯等連根拔起,每甲田只給補償金10圓而已。
農民們為保衛自己的生活只有起來反抗了。這些農民大都是趙姓家族的成員。趙港和他的堂兄趙欽福遂奮起領導族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強盜行為,並向鳳山農民組合簡吉請求援助。1926年4月28日鳳山與大肚農民團結起來,一起北上到總督府陳情,要求取消退休官員的土地放領,將土地放領給原耕種者。然而當局仍然以該地係未經許可開墾的土地為辭,並在法律條文上大作文章,毫無誠意解決農民的生活問題。
在多次的交涉與請願中,大肚莊的農民逐漸了解要維持自己的利益,唯有靠團結的力量去與資本家和地主對抗。在趙港及其堂兄趙欽福等人的奔走和領導下,終於6月6日在大肚庄媽祖廟成立了「大甲農民組合」,共有會員150人,是日後「台灣農民組合」的主要基礎之一。
「大甲農民組合」成立以來,該地的土地爭議日趨活躍。6月21日趙港動員了會員80餘人前往台中市政府示威。7月25日趙港聯合全台所有土地爭議的民眾一齊前往總督府陳情,為加強聲勢與宣傳,還與文化協會共同舉辦農民演講會。12月10日趙港再度率領50人到台中市示威遊行。1927年1月15、16日,當日本退休官員強行測量放領土地時,趙港率領大肚農民百餘人阻擾測量。甚至連當地的村幹部50餘人提出辭職,90餘名小學生也罷課13天,以示抗議。
經過半年多的努力,陳情與請願都收效不大,簡吉與趙港決定將請願運動提高到日本本土。1927年2月13日,簡、趙二人親赴東京,向日本眾議院提交請願書-《有關台灣之土地放領案》。2月20日,簡吉、趙港在大阪參加日本農民組合的大會。3月15日他們拜訪日本勞動農民黨,趙港以<台灣農民組合>為題報告台灣情況。雖然請願活動遭到日本當局有意擱置,然簡吉與趙港二人在日本的活動受到了日本社會主義團體的同情與援助。日本勞動農民黨律師古屋貞雄還決定前來台灣幫助解決農村種種爭議的法律案件。古屋律師來台後,親眼目睹日本帝國統治下的台灣農村生活,決定常住台灣,與台灣的勞動人民一起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統治,成為台灣勞動人民真誠的友人。
1927年退休官員為了逼迫農民交出土地,竟向台中法院申請扣押土地上的農作物。6月23、4日法院派官員來執行扣押農作物。趙港領導農民集中於田中央,搶先動手收割稻穀,執行人員卻以竊盜及妨害公務執行的罪名逮捕趙港等9人。在古屋律師指導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進行〝法庭戰〞,即採取〝設定假債權〞的方式就是將自已的財產預先設定假債權給他人,當地主來扣押農民財產時,就無計可施了。這實在是對付地主與日本統治的有效策略。古屋律師以農組的代理人身分申請了「虛設債權人的假扣押」,運用法律條文與地主進行抗爭,藉以牽制退休官員,最後逼的日本退休官員決定出售該土地。1928年農民與新地主分別簽定佃耕契約。大肚莊的土地爭議遂告一段落。
1925年起台灣各地設立的農民組合逐漸增加,農民日益發覺得有聯合統一的必要。1926年2月26日在簡吉與趙港的提議下,於鳳山召開各地「農民組合幹部聯合會」,並於當日正式成立「台灣農民組合」,這象徵了全台灣農民的團結。趙港擔任了章程起草委員的重任,簡吉任中央委員長。簡吉、趙港從此為台灣農民的權利與命運付出了畢生的努力。簡趙二人也成為台灣農民運動的靈魂人物。
台灣農民組合成立以來,台灣農民運動己趨於統一運動的時代。同年9月擴大中央機構,趙港擔任了中央常務委員及統制部長的重任。隨著台灣農民的覺醒與土地糾紛的日益擴大,在農民組合的領導下各地紛紛建立支部。趙港與簡吉倆風塵僕僕至各地演講,並協助各支部的設立。經過了年餘的努力,到1927年底,農民組合從5個支部擴大到23個支部及4個聯絡處。共有會員2萬4千1百多人。
1927年12月4日,在台中市總部召開台灣農民組合第一次全島大會。來自各地的農組代表與台灣、日本各個社會團體代表群集一堂。趙港在會上作了「台灣農民組合發展經過」的報告,在論及土地問題時,因涉及批評日本帝國主義而遭到在場警察的取締,命令中止講演。
1927年中壢、桃園一帶的農民抗議大地主-日本拓植公司稅金太高,趙港等農組幹部為此發動了大規模的全島抗議活動,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抗租抗爭。這就是眾所周知的「第一次中壢事件」。它掀起了台灣農民運動的又一次高潮。中壢事件逮捕了農組83名幹部及會員,警察以強制的手段解散了桃園、中壢支部。然而,不屈不撓的農民,在農組幹部簡吉、趙港和楊春松的動員下,又重新團結起來,於翌年8月9日,中壢支部的辦事處重新開張。當天警察又前來干涉,遂與200多名會員發生衝突。這就是「第二次中壢事件」。趙港、張道福以違反暴力行為與妨害公務執行等罪名被逮捕,直迄1929年7月方獲保釋出獄。趙港的被捕,使得農民組合失去了一名悍將,對農組的發展不無影響。
1929年7月趙港出獄後,農組正面臨著二一二事件的嚴重打擊,主要的幹部幾乎全已被逮捕。趙港便積極著手農民組合的重建工作。同年底,農民採用了趙港起草的<農組新行動綱領>28條,針對農民組合潛入地下活動,制定工作的方針與策略。1930年2月12日,是農民組合被鎮壓一周年,農組將舉行紀念大會。警察得知後為阻止他們的活動,立刻將趙港及顏石吉等人逮捕審問,迫使紀念活動無法舉行。
日本帝國主義的鎮壓,更加增強了趙港反抗的決心。他加入了台灣共產黨,是台共在農民組合中的黨團代表。1931年農民組合在嘉義,竹崎舉行擴大會議,決定支持台灣共產黨的各項決議及採取新的組織方針及戰略戰術。會議還決定解散文化協會,組成以工人為核心,集結所有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勢力,組成反帝同盟。
1931年3月24日深夜,台北警察署全面搜捕之際,在大稻埕陳春木家中發現一名青年在堆滿了書籍的桌上揮毫疾書,正擬向前搜查時,這個青年突然咽下所寫的文件,並企圖逃走,他就是趙港。經過一番格鬥和抵抗,已患上肺病的趙港終於因體力不支而被逮捕。在押解的途中,趙港情緒激動,大聲疾呼〝台灣共產黨萬歲〞。同年底的台共大檢舉中,趙港被判處12年徒刑。將一生奉獻於台灣農民運動與解放運動的勇敢鬥士趙港,終於因牢獄之災使得染上肺病的體質更加孱弱,他終於沒活著見到台灣光復的那一刻,1940年,他經不住獄卒的折磨,終於病逝,年僅4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