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燃燒在戰鬥的原野


我们的青春像烈火样的鲜红
燃烧在战斗的原野
我们的青春像海燕样的英勇

冯守娥

如果说歌如人生,那么属于冯守娥的主题歌不只一首,有时是独唱,有时是合唱,有时是重唱,每一首都是以生命的音符串成……

启蒙

冯守娥出生于1930年台湾省宜兰县冬山乡旧称奇武荖的小农村,幸父亲坚持无论男孩女孩都要自己养育,并一视同仁地细心教导,父亲改变了冯守娥的命运,也成为她生命的启蒙者。


从有记忆开始,冯守娥似乎就少有空闲的时间, 8、9岁开始,冯守娥已隐约感受传统女性的生命是如何的沉重。有时哥哥偷懒不想做家事,说「在大事上让父母高兴比较重要」,家里的事是「小事」因此不重要,这也让她长大后对女性不平等地位的思索,更着重于探究制度和传统观念的不合理。

随着年纪渐长,让冯守娥困惑的,还有大人们谈起日本政府或抗日事件时讳莫如深的态度。当时是上世纪40年代左右,冯守娥曾经真诚相信皇民化教育,只是日本人视台湾人为「二等国民」,对台湾人无论在教育措施、战时生活物资配给上都采歧视待遇,逐渐让冯守娥感受到身为殖民地人民的悲哀。

自由的吼声

除了对女性问题的疑惑和对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不平,战争末期美军频繁对台空袭、空袭后支离破碎的惨状、以及随时随地躲空袭的日子,让冯守娥深刻感受战争的可怕以及和平的可贵。

1945年8月15日,冯守娥考上宜兰兰阳高等女学校,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整庄的人因为稻米缴得不够,被日本人罚跪还用力责打,她看了义愤填膺,一路上直气愤地想着要不要写封信向日本总督府抗议,没想到一回家就听到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玉音放送」,顿时全民欢欣鼓舞,大家高喊着终于成为真正的中国人、回到祖国的怀抱里了。

光复后两岸恢复交流,高涨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让像冯守娥和冯锦辉这样的知识青年,发奋地勤学中文,对来自大陆、日本的社会主义新思潮,以及大陆传入翻译西方的名著更是求知若渴。

从小就对妇女处境格外同情的冯守娥,此时开始投身台湾战后最早的学生妇女运动,当时冯守娥还写了一篇《论台湾妇女》的文章,强调台湾的女性应从提升自己的能力做起,不要被琐碎的家务封闭心灵,应该多读书、多关心社会,提高自己的眼界,并应根本建立男女分担家务的社会制度及设施,包括托儿所、养老院等,女性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烈火的青春

1947年2月28日,官逼民反的「二二八事件」爆发了。二二八事件后,台湾人民对国民党政府由当年的满心期待转为失望、憎恨,但知识青年、大专学生却从仍未中断的两岸交流中发现,国民党政府在大陆一样不得民心,并于国共战争中节节败退,台湾的知识青年因此兴起一股「向左转」的热潮,由认同「白色祖国(国民党政府)」转而认同「红色祖国(共产党政府)」,由大学生组成的社运艺术团体「麦浪歌咏队」、「乡土艺术团」,在台湾全岛巡回表演,倡导社会主义思想,造成极大的轰动。

然而,二二八事件后当局镇压的余悸犹存,父亲因此也忧心地提醒她要小心,国事最好不要碰;没想到过没多久,父亲的担忧成真,而且就在同一天,冯守娥和她的哥哥冯锦辉都被情治人员带走。

1949年,在国共战争中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1950年韩战爆发,国民党政府在台湾展开「白色恐怖」,就在那一年5月14日傍晚,冯守娥和哥哥冯锦辉,先后被带上同一辆吉普车,并载往台北关入「保密局」,数小时的车程成为冯守娥和哥哥最后的道别,同年10月2日,年仅22岁的冯锦辉遭到枪决,冯守娥被判10年徒刑,在送往台北监狱后又移送到在东台湾外海的岛屿「绿岛」监禁。

命运的安排,让当时与冯守娥还不相识的陈明忠,和冯锦辉关在同一个牢房里,当有人告诉他同在绿岛的牢友冯守娥就是冯锦辉的妹妹,陈明忠默默地记在心里。

被带离罗东后,牢房的铁窗、高墙,让挚爱的哥哥至死无法再见冯守娥一面, 10月2日一大早,冯守娥和哥哥被指控的案件秘密宣判,看见看守又急忙地关上走廊的窗子,在牢房的这一头,冯守娥忍不住泪如雨下,心中一边为哥哥唱着「安息歌」,

4年后冯守娥的母亲突然病逝,狱方却不准她返乡奔丧,种种伤痛、遗憾,让还正是双十年华的冯守娥历经沧桑,但这样悲苦的日子,在牢友们相互安慰彼此打气下终于过去。1960年5月31日,冯守娥坐满10年刑期出狱,此时她已经31岁。

民主和平的花朵

在辛苦取得稳定的工作后,冯守娥和陈明忠相遇、结婚,并先后生了两个女儿,尽管两人都因追求理想坐了10年苦牢,心中的热情却丝毫未消褪,更因夫妻拥有相同理念,对人生理想执着的烈火持续燃烧,两人为女儿取名「志民」、「志平」,意涵「志在民主」、「志在和平」。

然而,一家四口和乐的日子只维持短短10年,1976年党外势力正逐渐壮大之际,同年7月4日,陈明忠因参与党外活动第二度被捕,历经六天五夜、及三次五天五夜四阶段,包括拔指甲、灌辣椒水、电击等残酷刑求,10月29日,检方仍以「惩治叛乱条例」第二条第一项唯一死刑罪,将陈明忠起诉。

此刻冯守娥再度面临人生最大的变局,经过二天二夜审问获得释放后,冯守娥发现自己被羁押期间,警总偷偷拿走家里的户籍证件,家人根本没有办法请律师为先生辩护,情势如此的严竣,她偷偷把讯息传给在美国的二妹和重视人权的国际友人,妹妹立即在美国召开记者会呼吁各界声援,最后警总被迫退让,11月27日,陈明忠被改判15年徒刑。

度过最冷的冬天

陈明忠死里逃生,却因遭严酷刑求全身是伤,此次冯守娥却一样面临艰困的处境,两个女儿一个9岁一个10岁,刚缴完最后一期房贷,全家存款只剩1万元,因学校只上半天课小孩放学后无人照顾,冯守娥只好辞去工作。所幸学生时代认真求学打下的日文基础,此时再度派上用场,冯守娥找了翻译日文文章、日剧录像带的工作,并看报纸应征补习班日文教师,学生帮忙宣传、介绍,冯守娥逐渐在各日文补习班及私人公司开课,日常开销终于不至于成为问题,且日文一教就近30年,直至74岁冯守娥才退休。

即便日子过得这么辛苦,冯守娥仍坚持每年寒假、暑假,一定要和两个女儿到绿岛与先生会面,尽管每次花数万元旅费,3人只能见先生半小时,冯守娥的探夫之旅却是十年如一日。但陈明忠当初被严酷刑求的后遗症,在他坐牢第9年开始愈发严重,身体愈来愈差,冯守娥再一次为先生寻求援助,向当局申请让陈明忠保外就医,但一次又一次遭到驳回;然而冯守娥并未因此放弃,两年间她平均每20天写一封,直至第30封,经由朋友帮忙,辗转交到当时任职总统府一局局长的马英九手中,在马英九低调帮忙下,陈明忠终于获准保外就医,并在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获减刑为10年出狱,但此时陈明忠已被关了11年。

压不扁的玫瑰

冯守娥和陈明忠追求和平的热情却未被这样艰辛的经历消磨,从陈明忠1988年出狱至今,冯守娥和陈明忠仍不间断支持各项促进两岸和平运动,并参加反战争、要和平、争人权的国际会议以及反殖民团体的抗争活动,同时,多年来两人也持续参与争取二二八事件与白色恐怖事件平反运动。

也因此,当2001年小泉今正日当选日本首相,并宣布将年年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东亚各国质疑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后,冯守娥和陈明忠以「被害申告人」身份,结合百余位台湾爱和平的人士与原住民、以及百余名日本、韩国人士,于2003年2月共同向大阪地方法院提出「靖国参拜违宪诉讼」,并担任台湾原住民要求领回战死祖先在靖国神社灵位行动的翻译与顾问。

冯守娥和陈明忠不只向大阪法院提出诉讼,两人更以超过75的高龄,自掏腰包3年内赴大阪出庭九次,同时义务担任整个诉讼团队的翻译,历经3年的诉讼,日本大阪高等法院终于在2005年9月30日判决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违宪,展现有良心的日本人对军国主义的反省。
在此同时,冯守娥夫妻对促进台海两岸和平的努力也未曾中断,2005年2月27日,陈明忠在冯守娥的陪同下,赴国民党中央党部对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的源起,发表了「被扭曲的历史集体记忆」演讲,两个月后,睽违60年的国共两党在北京谈和解,连战并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签订了「连胡共识」,冯守娥和先生陈明忠多年来为两岸和平付出与努力,终于见到成果。

许多人都惊叹于冯守娥和陈明忠过去几十年艰辛的人生历程,但冯守娥却形容自己的人生有如不断在爬山,过程虽然辛苦,但每爬完一座山总有极大的欣慰,尽管遇到爬不动的时候,但总有亲人和朋友适时地拉一把,让她在苦难中更深切感受到家人、朋友的温暖;此外,爬山时每每会遇到有同样信念、志同道合的朋友,冯守娥说,例如2005年12月在中国昆明遇到的和平姐妹们,尽管努力的领域、方式不同,大家却都是秉持着追求和平的理想,不畏艰难持续奋斗,当和平姐妹们相互交换着「爬山」的经验与心得,这样的时刻格外让人感到无法形容的快乐。

冯守娥还是中学学生时,国文老师教大家一篇「聪明人与傻瓜」的故事,显然从那时候起,冯守娥已选择走一条吃力不讨好的傻瓜路,环顾四周,像冯守娥一样抱持愈挫愈勇的傻劲走傻瓜路的人还真是不少,这一群「傻子」,尽管走的路布满荆棘,一路上备受打击,但大家就彷佛台湾文学家杨逵笔下「压不扁玫瑰」,不仅挣扎着从石缝中开出一身的艳丽,更坚持以烈火样的鲜红,燃烧青春无悔的战斗。
本文轉載自:http://www.1000peacewomen-china.org/html/?type=detail&id=52


2012年11月17日,「不屈的鬥魂──林書揚追思紀念暨文集發表會」。為了向林書­揚先生表示追思,包含馮守娥老師在內的許多老同學特別合唱了《青春戰鬥曲》,現場許多青年同志們也上台合唱。
《青春戰鬥曲》歌詞:
我們的青春 像烈火樣的鮮紅
燃燒在戰鬥的原野
我們的青春 像海燕樣的英勇
飛躍在暴風雨的天空
原野是長遍了荊棘 讓我們燃燒得更鮮紅
天空是佈滿了黑暗 讓我們飛躍得更英勇
我們要在荊棘中燒出一條大路
我們要在黑暗中向著黎明猛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