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健騮詩賞析〕中國的兒女要回到中國的懷抱!(曉盼)

近代中國的歷次學生運動中,總促使許多人重新認清他所處的時代和他自己,而從舊世界中覺醒過來;五四運動是這樣地促醒了知識份子走向工農群眾。五.卅、一二.九……這幾個大運動更推動了無數人拋下舊包袱,一往直前,為中國的未來奮鬥;到了七○年代初期的釣魚台運動,也促醒成千上萬的留學生走上覺醒的大道,溫健騮就是其中的一個。
溫健騮在香港長大,在台灣唸的大學,酷愛文學的他,以新詩揚名於港台文壇。但是,當時他的作品是什麼呢?下面是一個片段:

這生命柔弱於
那不能燎原的星火;
那一閃亮,都等待
熄亡,熄亡啊,
之後是灰冷。
你能挽住這嗎,
短促嗎,無助嗎?
──〈烏溪沙組曲〉

可以燎原的星火,卻成了無助的生命在等待熄亡,在這裡看到的是一個慘綠少年,錯認自我的無助是抗拒「時間的壓迫」的悲劇英雄,而自以為若能「挽住這,短促」便能躍進「永恆」;然而,這些不過是溫自己所說的「純粹主觀的」東西罷了;可是在那一時期的台灣作家卻大量的創作這一類作品,西方流行的種種主義,在台灣神奇的開了花,作家們努力經營的就是一座藝術的迷宮,如讓自己忘卻外界令人頹喪的現實。自然,他的眼中沒有了世界,和活在同一個世界的其他人,他只看到自己在「時間的壓迫」下的無助、困惑,唯一能做的就是「逃」:

我卻逃離此刻,
星月突隱的此刻,
天幕冪冪的此刻,
愁啞!悲盲!的此刻
…………
啊,此刻,此刻的自我
徘徊於現代的隘道,
被禁錮於生死的
自我──我欲逃離。

這時的溫健騮,是一個愁啞悲盲,不能歌唱的詩人;雖然他肌膚下的血河仍不願緘默的流著;一九六八年溫到了美國,七○年十一月,保釣運動像是颶風般的席捲了全美國的中國學生,溫同所有的中國學生一樣「重溫了一百多年的中國近代史,投身到與中國人有切身關係的現實裡。」在運動中,認識了什麼是美式「民主」、「自由」,和國民黨的顢頇,更進一步的渴求了解新中國,在各地舉行的國是討論會激烈的辯論中,漸漸了解了歷史的方向;從此溫也重新檢討自己的文學觀點,揚棄了過去麻醉人心的「現代主義」,而著手創作有意義的寫實文學。
這以後,溫健騮的詩不再是文字遊戲了,「失落」、「徬徨」也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對腐敗統治者的諷刺、攻擊;為自己的祖國歌唱,為讀者指示了「中國的天空」,他的浪漫是熱情奔放而不再自憐;詩人知道了「路是怎樣從血泊裡走出來」,而「現在高呼的真理,在昨天是囚禁、毒打、殺害的『罪證』」;他對自己的改變有下面的辯解,「那是因為自己從被戰火燒灼的人肉底焦味和被重負所壓迫的人底血腥中打了寒噤,醒轉過來」;但他並不因此自足。在他的詩集《帝鄉》的自序中,他說:

「所要期許的,倒是有一天或能寫作為廣大的人們而不單為知識份子所閱讀的東西。那時,這些都行將泥化於歷史的塵土之中。倘若那一天能及早到來,也就讓這些越早泥化越好。」

下面我們轉載三首作者期望泥化的作品:

〈帝 鄉〉
在一個多蕎麥的叫做帝鄉的村子裡,他們還保留著古老的風氣,行周禮:祭孔、跳八佾舞,幾乎可以夜不閉戶了。「自由」這兩個字,刻在一塊石碑上,並且反映在一面破鏡子裡;多白瘢的土地也為此而汗顏。村里只有兩盞燈,都在一間房子裡。晚上,一個老漢在燈下試穿他年輕時常常穿著的鑲金滾紅邊的袍子。
(一九七○)
藍色和灰色
讀桑德伯格的詩所想到的
中國的人民,他們說
是單調的藍色和灰色
是的,我的同胞
是平湖的水藍
高天的晴藍
大海的深藍
他們
是鴿子的灰色
黎明的灰色
鋼鐵的灰色
和帝國主義所震懾的
暴風雨的灰色
在人類歷史晦暗的背景上
所有這些躍動的藍和灰
正激昂成一個
火紅的理想
(一九七四年六月)
曉 行
送一位台灣省籍的朋友回國
這回送你
不在多灰塵的台北
不在濃霧的舊金山
不在缺氧的紐約市
這回送你
不是飛向高渺沉默的藍天
不是航向喧囂翻騰的蒼海
不是去向異國風沙的邊陲
這回送你
在中國南方的小島
這回送你
送一顆春天的種子回歸溫暖的泥土
送你,送你
夜來的微雨濕了小站上的青草
送你,送你
汽船的長笛
報道君行早
君行早,醒來的人
走覺醒的大道
這回送你
沒有離緒
只有祝禱
祝一千四百萬的骨肉同胞
早早起來
早早起來
西北雨啊(註)
最解乾渴的禾稻
這回送你
不說別的話了
廣九線從遙遠的內陸
伸來母親的
平穩、有力的雙臂
歡迎你
中國的兒女
要回到中國的懷抱
(一九七四年七月)
註釋:
註:「西北雨」,出自台灣的民諺:「路邊草,還有西北雨」,大抵謂最卑微的生命都還 有生長的機會。西北雨又是夏天的大陣雨,對禾稻最好。

原載於《石溪通訊》,一九七七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