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激烈的學生運動席捲了歐美或日本等工業社會的大學校園。但到70年代後期﹐大部分國家的學生運動已無聲無息。與此相反﹐南朝鮮從60年代開始抬頭的過激的學生運動﹐其勢頭至今不減當年。面對這種現免人們自然會問﹐南朝鮮的學生運動為什麼持續這麼長久﹐而且那麼嚴峻﹖我們可以從多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政權的合法性問題﹔分配的不平等問題﹔急劇的社會變化引起人的異化﹐課堂教育的內容和現實的背離﹔大學生人數的激增及不能與此相適應的就業機會不足﹐等等。然而這些分析仍不能充分回答上述問題。因為和南朝鮮相似的社會﹐或者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條件比南朝鮮糟得多的其他社會﹐並沒有爆發這樣持續而激烈的學生運動。因此﹐在論述南朝鮮的學生運動時﹐不能不詳細說明學生運動同特有的文化背景﹐特別是歷史傳統有著一定的關係。
朝鮮的學生運動始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實際上它與朝鮮王朝時代的土大夫知識階層﹐尤其是成均館儒生的上疏乃至集體的抗議傳統有著內在的聯繫。因此﹐鮮朗學生運動史應當列朝鮮王朝時代的學生運動中去尋找淵源。
朝鮮王朝時期的學生運動表現為儒生的“權堂”活動﹐這種活動在王朝中期尤為須繁。從第一個國王世宗到末代國王哲宗在位的幾百年問﹐共發生過96起“權堂”活動。1876年門戶開放至1910年“韓日合併”朝鮮淪為殖民地﹐這段時間被稱為“開化期”。在此期間﹐1881年發生過保守的知識分子發起的嶺南萬人疏運動﹑1898年由獨立協會聯合官民共同會合萬民共同會舉行群眾示威運動。開化期的學生運動員然規模較小﹐且帶有萌芽的性質﹐仍為以後展開的民族主義的和民主主義的學生運動做出了榜樣。
從1910年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時期開始到1945年“8.15”解放﹐朝鮮的學生運動曾出現過四個高峰﹕1919年“二•八”獨立宣言運動和“三.一”運動﹑1926年“六•十”萬歲運動﹑1929年光州學生運動。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南朝鮮社會不斷爆發學生運動﹐其中比較重要的規模較大的運動有﹕1948年以前的反托管和反對美軍占領當局建立“園立漢城大學”方案的鬥爭﹔1960年自由黨政權下的反獨裁鬥爭﹔1964年反對共和黨政權下的“韓日會談”運動﹔1973年反對三選改憲及實行維新體制的運動等。
通過對上述學生運動的分析﹐可以看到南朝鮮學生運動的特徵﹐1.南朝鮮的學生運動有長期的歷史淵源。從廣義上講﹐它已有300餘年歷史﹔從狹義上講﹐近代學生運動也有90年歷史。朝鮮的“二•八”宣言運動和“三.一”運動比中國五四運動早發生數月﹐光州學生運動也比中國共產黨1935年領導的“一二.九”運動早6年。
2.朝鮮近代學生運動經歷了許多曲折和反復。它大致經歷了八個時期﹔開化期的始動期﹕1910年的成長期﹔本世紀20年代的高發期﹔30一40年代的潛伏朋﹔解放以後的激動期﹔50年代的停滯朗﹔60年代的湧現期﹔70年代的內燃期。這說明﹐近代學生運動在遭到政府鎮壓時可能被邊轉入地下﹐但只要有政治的觸發因素﹐就會重新死灰復燃。
3.朝鮮近代學生運動不僅是在朝鮮的傳統思想﹐而且是在形形包包的外來思想的影響下展開的﹐這些思想包括﹕基督教﹑自由土義﹑民族自決思想﹑社會主義﹙馬列主義﹚﹑依附理論﹑解放神學等。但從運動的思想背景和標榜的目標看﹐可以分為反對外來勢力的民族主義型﹐反獨裁的民主主義型和群眾性的社會主義型三大類。
4.除了一般屬性以外﹐還有“南朝鮮學生運動”的特殊性﹐如利他的﹑忘我的純潔性﹔自發性及主動性﹔浪漫性和理想主義﹔進步性乃至急進性。除此以外﹐還有幾個和歷史條件有關的特性﹐如以強烈的歷史意識為壓礎﹔參加者負有使命感及殉教徒式的敢死精神﹐從強烈的民族精神甚至民族大義意識出發﹔有強烈的抵抗精神。
5.運動極少實現它原定的鬥爭日標。
6.由於它淵源流長﹐因而給民族史留下了令人矚目的業績。
﹙儀琳編譯﹚
原載於南朝鮮《亞細亞研究》﹐1987﹕1﹐63-97﹐朝文。
本文轉載自《南朝鮮學生運動史概述》《國外社會科學快報(月刊)》﹐1988﹕9﹐59-60。
南朝鮮學生運動史概述(柳永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