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原與歷史;“帝國主義“一辭,出自古代史中帝制羅馬的“皇帝國家“(“imperium“)。指在羅馬軍團的武力征服下以羅馬法為基礎建制而成的統治領域稱為皇帝國家。而以組織,維持,並強化此等往往包括多種異民族異疆域的“皇帝國家“為目的的國家活動,當時被概稱為“帝國主義“。
但這種古代政治用語,到了1870年代後半,當英國資產階級對國政的全面主控局面出現了之後,才變成一般性的用語。原來,全面掌權以前的英國資本家階級,向以“自由主義“為抗爭封建貴族階級的意識形態,當時該階級甚至針對封建王朝(16~17世紀)海外經略的成果—殖民地,稱其為「緊縛在國民脖頸上的石臼」而時常攻擊。但當完全掌權了之後,一轉而全面支持殖民地體制的擴張和強化的政策。“帝國主義“一詞也從此變成以武力為後盾的擴張主義和殖民主義的代名詞。開始在十九世紀後葉的英法德,等列強的政治新聞中出現。不過嚴格地說,至此為止的“帝國主義“用辭還是屬於一種「社會學」概念。在其涵蓋下歷史上有過古代帝國主義中世帝國主義,近世帝國主義等。
1880年代,歐洲的幾個國家都先後完成了產業革命和工業化,確立了以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為主導性組織原理的國民經濟體。開始積極投入不同於晚期封建王朝的重商主義的,新型態的殖民地爭奪戰。如:1882年英國正式統治埃及;1884年德國的殖民事業部門開始運作;同年英法兩國分別佔領南太平洋的新幾內亞東部;美國強租夏威夷珍珠灣;中法戰爭;美國資力主控下巴拿馬運河起工;1885年比利時宣佈把剛果編入王室所有地;1886年英國併吞緬甸;1887年,法領印支聯邦成立;1889年義大利佔領索馬利亞;1894年荷蘭佔領隆波克島;同年日本發動了中日甲午之戰;1895年日本取得台灣為第一個海外殖民地;同年法國佔領馬達加斯卡島;1898年美西戰爭;1899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同年至1902年南非英布戰爭;甫跨入20世紀,1904年日俄戰爭;1910年日韓合併。以上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所謂的「國民國家」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原理和發展不均衡原理的驅動和制約之下,顯示在國際政治領域中的「膨脹軌跡」。資本主義新生產力甫佔住了歷史舞台,便暴露出新時代的新野蠻主義,以大量的破壞流血和死亡作為唯有勝者能獨享的「進步」的代價。至此時期“帝國主義“以「使用國家武力向境外擴張本國的支配圈和利益圈的國家行為」為一般性的的界說頻繁出現在二十世紀初葉國際社會的評論文章中。
二.對外侵略是內部剝削的延伸:帝國主義是一種強制力量。這種力量來自何方?如何被組織?下面有兩個切入點。(1)埃及人和印度人當然痛恨英國帝國主義。但不是所有的英國人都是帝國主義者。那只是英國的當權階級。英國的執政階級為何要向外擴張?因為他們首先剝削英國社會的勞工農民,把剝削的成果積累,集中,愈來愈巨大化。而國內的被剝削階級當然會反抗。剝削者和被剝削者的鬥爭會愈來愈激烈,剝削者—英國的資產階級,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敗,勝者存留,巨大化,終至獨佔國內生產領域操控流通市場,然後跨過國境,把剝削的魔手伸向抵抗力較弱的落後地區。前面提到1880年代西歐列強及美國競相對外擴張的時期,是有其先行的國內階級鬥爭的慘淡時期的。(2)產業革命後的工業化過程,是勞資兩大階級的剝削反剝削,支配反支配的,所謂的「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全面化和深化過程。例如;a.英國1832~1842。選舉法在資產階級的優勢下修改。但勞工階級仍被排除於選舉權之外。出現了「人民憲章」運動。成立了英國全國性的勞工運動組織。b.法國1830~40年。七月革命後被稱為「金融貴族」的大資產階級推魯伊,費利布為國王。里昂發生紡績工人暴動, (先後兩次)。第一次控制了全市十天。出現「我們要工作而生,否則寧願戰鬥而死!」的口號。巴里聚合了德國工人數萬。成立「亡命者同盟」。後其中的工運積極分子另成立「正義者同盟」。與法國布蘭基主義的「四季協會」連帶活動。倡提政治主張。(禁止財產私有制,廢止君主制等)。逐漸移向倫敦。正義者同盟成立「共產主義勞動者教育協會」,由德國勞工組織轉向勞工國際性組織。C.德國:1844~1846;舒勒仁勞動者暴動。提出反對私有制反對銀行家。反對君主制。要求共和制。激烈度超過英法工人。45年農業危機。有餓死事件。饑民運動。馬.恩第一本共著「聖家族」出版。企劃再出「德意志意識形態」;提出唯物史觀,開始建構革命實踐理論。人類史上出現嶄新的世界觀,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馬恩指導正義者同盟,成立「共產主義通信委員會」。組織要求召開大會制作「共產主義信條」。並要求馬恩兩氏正式加盟領導。兩氏以「清除規約中有權威主義和個人崇拜意味的部分」為條件接受。受大會囑咐兩氏起草綱領。1848.年2月革命:「共產黨宣言」在革命爆發前夕寫就。巴里發生巷戰。3月相林革命;同月維也納暴動;義大利革命運動發足。匈牙利獨立運動發足。1850.,太平天國戰爭開始。1851.倫敦博覽會。1858英國直接統治印度。1859.義大利獨立戰爭,馬氏「經濟學批判」出世。1861.義大利統一。美南北戰爭:1863.美黑奴解放宣言;全法勞動者組織成立;1864.國際勞動者協會(第一國際)成立;1867.「資本論.第一卷」;1870.普法戰爭,德國統一;1871.巴里公社事件,英國制定工會法。1875.法國社會民主黨成立。以上,是1880年代諸大國投入海外殖民地爭奪戰之前的,國內階級鬥爭甚至階級內戰的大致經過。
三•從階級剝削到越境征服是資本主義發展規律之一:—列寧帝國主義論的建構;“資本主義“是“歷史現代“的事物。資本主義的生產方法—持有生產手段的資本家和僅擁有勞力的勞工的“私權“結合方式,亦即勞動的使用權及成品的所有權歸資本家所有,這種方式註定的內在侵佔性,只要經過成果的積累集中和巨型化,到實質性獨佔的條件充足,便使潛在變成“顯在“,使資本家變成帝國主義者。
在激動的時代,如何及時整理出對複雜多變的事象的解釋系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僅運動團體的理論工作部門,連一般研究學術者,也不能忽略。所謂的“階級鬥爭“必須以“思想鬥爭“為其要因之一,則檢驗實踐綜合經驗的現論作業,不僅是運動方法論的可行性的保證,往往因其高度客觀性而成為歷史分析的共同指針。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於1916年出世。其中的主要論點今天仍然被認為是一種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公產。
一般認為,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有兩位先行者。一位是英國的何普遜.另一位是德國的費爾華丁。前者於1902年發表“帝國主義論“,後者在1910年發表“金融資本論“。兩位都從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的本質來分析帝國主義。在這方面都有重要的建樹。尤其後者是德國民主社會黨的理論家,自認為他的理論是馬克斯資本論的基本觀點的展開。但都受到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和德國資本主義的某些特質的限制,而導致一些錯誤的結論。
何普遜認為現代帝國主義中有兩點:(1)金融利益優先於商業利益。(2)當代有激烈競爭中的復數的帝國主義。他另外指出帝國主義國家因為坐享殖民地支配的權益,社會中自然產生了寄生主義的時代特質。這些都不算錯解。但他也因其小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原有立場,致使結論太過單純樂觀,竟然認為只要提高大眾的消費水平,便能消除剩餘資本的壓力,使帝國主義自行消失云。不過有關消費不足和過剩投資等資本主義獨佔階段的著眼點,有一定的合理性。費爾華丁也同樣受到當時的德國資本主義的特殊性的影響,對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新局面,有意將資本論加以具體化,提出諸如;股份公司制,銀行對產業的支配,組織性獨佔,金融資本的新機制等項目,認定帝國主義便是金融資本所採行的政策。他的分析的確使帝國主義的概念及內容明確化了,但他對金融資本的界說只重視股份制的形式規定,而沒有掌握在生產領域的積累集中到獨佔的內在要因,犯了流通主義的錯誤。這種缺陷也使他傾向於肯定金融資本具有「資本主義生產的組織化,生產無政府性的弱化」,等積極性功能。列寧的著名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又名「帝國主義論」):是1916年前半年的論述的整理。序言中交代本論述只講經濟方面的特質。共有十章。不是大部作,也不是小冊子。內容運用了大量的統計數字,和多方面不同觀點的論証資料。下面介紹各章的重點。
第一章:生產集中和壟斷;資本主義最典型的特點之一,就是工業發展過程中的生產集中,巨大化,最終出現壟斷取代自由競爭。「壟斷」正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新階段“的最新成就。
第二章:銀行和銀行的新作用;銀行的原有功能是支付中的中介作用。把貨幣轉成“生利的資本“匯集給資本家。銀行業也會集中,巨大化,由中介人變成壟斷者。大工業的出現,產生大銀行和工業銀行。20世紀是從由資本主義到新資本主義,從一般資本統治到金融資本統治的轉折點。
第三章;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生產的集中,從集中生長起來的壟斷,銀行和工業日益融合,便是金融資本產生的歷史。在商品生產和私有制的環境中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經營變成金融寡頭的統治。金融資本比其他一切形式的資本的優勢,意味著金融寡頭佔著統治地位。
第四章;資本輸出;自由競爭階段的舊資本主義,對外貿易主要是商品輸出。而壟斷時期的新資本主義,主要的對外關係是資本輸出。資本主義的本質,使過剩的資本不會為提高本國民眾的生活水平而被使用,它一定被投入到落後國家以奪取高利潤。而少數輸出資本的國家,等於把世界瓜分了。
第五章;資本家同盟瓜分世界;資本家的壟斷同盟首先瓜分國內市場。因資本主義下國內市場連結著國際市場,資本主義早已造成世界市場。因此,隨著資本輸出的增加,隨著壟斷同盟的國外關係,殖民地關係,“勢力範圍“的聯繫作用,壟斷同盟自然走向世界性協議,形成國際卡特爾。一起參加世界瓜分。
第六章;大國瓜分世界;我們面對的這個時期,世界已經被瓜分完畢了。但瓜分完畢,並不意味著不會出現重新瓜分的局面。應說大有可能。因為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新階段」。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時期,是19世紀的60~70年代。而殖民地爭奪戰的大高潮,正接在這個時期之後。自由競爭過渡到壟斷後,才有對外擴張的風潮。
第七章;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階段;帝國主義是作為資本主義基本特性的發展和繼續而產生的。但只有發展到一定的高度,某些基本特性轉化成自身的對立物,且發展到一種更高級的經濟結構體的前兆性特點已經產生並表露出來時,才被確立。不過壟斷只君臨而不完全消除競爭,只凌駕於競爭。這種情況必然產生更多,更複雜的矛盾。是故,壟斷本身是從資本主義到更高級體制的過渡。
第八章;資本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帝國主義最深厚的經濟基礎是壟斷。它從資本主義的一般環境—商品生產和競爭裡成長起來,且與此環境具有無法解決的矛盾。壟斷不能完全排除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因為種種要素不是固定不變,時而會出現新要素。甚至是有利於提高生產力的新要素。但因為壟斷的利益來自不變的壟斷體制,往往視新因素為破壞性因素而加以反對。不圖改進只求坐享便是寄生,拒絕變化不容納新事物是謂腐朽。
第九章;對帝國主義的批評;作者在本章批評考落基等人對帝國主義的錯誤批評。考氏的小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思想立場,產生不切實際甚至美化帝國主義的論調。如認為可用某些政策來修改帝國主義某一方面的罪行是可能的,甚至其「超帝國主義」論幻想帝國主義諸列強也有可能最後達成聯合剝削體制從而消弭彼此間的戰爭,導致世界性和平云。列寧認為帝國主義國家的強弱大小的差異性,和個別發展變化的效率速度的不一致性,不可能實現帝國主義的真正的利益共同體。
第十章: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是由它的經濟實質—壟斷資本主義來決定的。那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結構向更高級的結構的過渡。列寧在最末一章,總結性地舉出壟斷資本主義的四種主要表現。(1)出現資本家的壟斷組織—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2)壟斷導致搶佔原料產地。(3)銀行由中介企業變成金融資本的壟斷者。(4)金融壟斷者的殖民政策新加了爭奪資本輸出的機會,爭奪勢力範圍,直到爭奪經濟領土。少數富強國家剝削愈來愈多的弱小國家。
以上,列寧在本書,遵照自己在序言裡的交代,只提示經濟範疇的帝國主義本質論和現象論。其快定性的意義在於,他闡明了,資本主義是一個經濟壟斷系統的擴張型自我運動。有資本主義生產就有剝削,有剝削就有積集,有積集就有壟斷,有壟斷便有外擴型的帝國主義。「帝國主義論」篇幅不短,也許列寧覺得需要更加簡化的提綱,數個月後他在另一篇「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分裂」中,作了綱領式的一段簡述。引用如下。
「首先必須給帝國主義下一個盡量確切和完備的定義。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歷史階段。這個特點分三個方面(1)帝國主義是壟斷的資本主義;(2)帝國主義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資本主義;(3)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壟斷代替自由競爭,是帝國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是帝國主義的實質。壟斷制表現五種主要形式;(1)成立卡特爾、辛迪加和托拉斯;生產集中達到了產生這種資本家壟斷同盟的階段;(2)大銀行占壟斷地位,3—5家大銀行支配著美、法、德三國的全部經濟生活;(3)原料產地被各托拉斯和金融寡頭佔據(金融資本是同銀行資本融合的壟斷工業資本);(4)國際卡特爾開始(在經濟上)瓜分世界。這種國際卡特爾的數目已超過100個,它們控制著整個世界市場,並且“和睦地“進行瓜分(在戰爭還沒重新瓜分它以前)。資本輸出作為一種非常典型的現象,和非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商品輸出不同,它同從經濟上,從政治和領土上瓜分世界有著密切的聯系;(5)從領土上瓜分世界(瓜分殖民地)已經完畢」。
最後還有一點需要澄清。列寧在這兩篇文章中為了強調帝國主義經濟基礎的掌握的重要,暫時捨象了壟斷形成過程中的階級對抗,和社會主義革命運動中的時空條件問題。像資本壟斷的相對面的勞動社會化,或帝國主義的過渡性所指向的更高級的社會主義的發展關聯性等,在兩篇中都少觸及。當然列寧在其餘著作中對政治的,革命的進一步理論展開是眾所皆知的。
四.兩次世界戰爭和壟斷金融資本
19世紀最末的四半期跨過20世紀的頭十年,是美國和歐洲數個大國的壟斷資本的形成及膨脹期。在各國內部,自然也是勞資階級對抗的激動期。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8),是壟斷資本和國家機構的技術性結合或互動方式的考驗和掌試。而在多數國家,成果是相當可觀的。有關壟斷資本與戰爭,下面的七點認識是不可忽略的。
(1)即使在壟斷資本的階段,戰爭的理由也不只一端。有時候是兩國之間帝國主義政策的正面衝突,也有出於歷史因緣甚至偶發性的主權衝突。但即使屬於後者,既然國家的總體制是壟斷資本所主導的局面,戰事一發生,還是以壟斷資本的戰略立場為主要的戰爭指導原則。
(2)現代國家的戰爭,是所謂的總體戰,經濟是戰力組織的第一要素。壟斷資本既已強大到足以主控國民經濟,則往往由其代表性人士參加戰時內閣,參與戰爭指導的高層機構。(3)戰爭中政府往往採取國家資本主義的戰時建設(生產或交通方面的,加強戰備所需的),或統制經濟型的市場規範政策等,這些都需要財經界人物和民間經營體的協助和合作。(4)戰時稅賦的加重絕對難不倒壟斷資本,因為政府必須准其有所轉嫁,且對所謂「國策企業」必然提供風險保證,甚至補助研發基金或其他財政支援。(5)即使是交戰國的壟斷資本,原有的經營連帶關係不必然廢棄。只要暫時凍結或迂迴化。(6)戰爭結束後即使是敗方國家的壟斷資本集團,除非有特別的理由,也不會遭到清算。形式上的解散命令,按兩次大戰後的實況,也不會有實質性的執行。因為事關資本主義的財產權和經營權,勝方國家也不得不十分謹慎。另外,不論勝負雙方的壟斷資本集團,都有機會接收戰時國家資本主義的各種事業體。即使有價承購,條件也必相當有利。(7)最後,戰爭是資本家加強勞工剝削度的有利時段。因為有戰時的特別管制可限制罷工權,可用國民義務的大帽子強迫勞工忍受種種不當待遇。甚至戰後仍可利用勞工的慣性化忍受心理,推動諸如一次大戰後的「產業合理化」政策。
以上,資本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實際上耗損不了雙邊或多邊的資本集團卻能使其肥大。這是歷史的事實。經濟是社會的基盤,任何時代,基盤的穩定和發展被置於政策優先的位置自屬當然。1944年,大戰尚未結束,不過盟軍的優勢已導致勝利在望的形勢。45個同盟國會聚於普列敦森林。他們談的不是戰爭責任的處置問題,也不是勝利後的新政治秩序問題。而是戰後如何回復做生意,如何支付款項等為中心議題。可見經濟基盤的重要。
1945年二戰終於全面結束。數十個交戰國,敗者聽候處置,勝者的為首國家,則投入於重建有利於己的新世界。他們所面對的是兩大領域中的六部門。是政治領域中的,a.聯合國。B和約。C.共同安全,和經濟領域中的(1)通貨(IMF)(2)金融(世界銀行)(3)貿易(GATT.烏拉圭回合)三問題。想像得到,那裏有多難的決策層次的問題,有多繁的作業層次的工作量呢?而各國(還是以美國為主)的壟斷資本集團的智庫供應多少專家人材,甚至領導精英?有多少獨佔資產階級的階級意志,隱藏在“世界共同體的理想“,“國家利益的協調原則“,“大眾福祉的平衡與促進原則“等動聽的用語背後呢。
美國資本主義的獨特角色,是當代歷史中最為醒目的部分。美洲大陸的龐大的天然生產力要素,因地緣關係一直被溫存在歐洲舊體系之外免遭兩千年的耗損與破壞。一直到疲憊的舊大陸掙出了新生機―產業革命時期前後,才與一批批奔出舊大陸喝望著土地和工作的移民團的社會勞動力結合。於是值根於新土壤上的生產活動,在短短兩個世紀之間在地球上營造出了一個史上罕見的一大生產基地了。
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除了極其豐富的自然條件外,社會上較少封建身分等級制的限制,移民團勞動年齡層厚,獨立性生產者多,都是符合開拓時代的有利條件。更有利於產業革命的深化普遍化。但另一方面階級兩極分化也逐漸突顯。勞資兩大階級間的沖突在壟斷資本的形成期間和擴張期間也相當頻繁和激烈。只是,資本的集中化壟斷化往往造成經濟領域中的第二公權,但相對之下勞動社會化的進行不必然帶來組織化的提高。這一點在美國似乎更加明顯。所以壟斷資本時期的美國工運總比同時期歐陸的工運表現得弱勢一點。
美國經濟的實力使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特別在二戰)發揮了最大的決勝作用。當戰爭結束時,主要的交戰國家個個精疲力盡,甚至有的已經面臨到生產停頓,經濟瓦解的邊緣。而獨有美國經濟不退反進,在戰爭中生產量大幅成長,45年擁有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總產值的60﹪,對外貿易總額的1/3,和黃金儲備總額的3/4,且是最大的資本輸出國和債權國。
美國的壟斷資本,正是傲視全球的美國整體經濟力的脊柱。有關所謂「美國財閥」的真實面貌世上雖有片段性的傳述,但從30年代到50年代的政府調查報告和國會相關委員會文件,大致可以得到如下一個大輪廓。
按美國獨佔資本的成型,大約始自南北戰爭後。羅斯福總統任期中,1938年通過了「獨佔調查法」且據此法律另外成立了「臨時全國經濟調查委員會」TNEC。根據該委員會所提出的報告,所謂8大獨佔體的實相終被揭露。
8大獨佔體指:(1)摩根系。(2)洛克斐拉系。(3)崑洛布系(4)杜邦系(5)美隆系(以上全國性)(6)波士頓系(7)克里夫蘭系(8)芝加哥系。
到了50年代,資產額超過10億美元的大企業有66社。家數只佔全美公司總額的0.01,但資產總額卻佔28.3﹪。且能掌控全美企業總資產的75﹪。66家中的38家,分別屬於上提的8大獨佔體。這38家的總資產佔66家總資產的70﹪。38社中,12家(503億)屬摩根系,9家(368億)屬於洛克斐拉系,3家(81億)屬杜邦系,4家(78億)屬芝加哥系,3家(66億)屬波士頓系,3家(58億)崑洛布系,3家(47億)屬美隆系,1家(13億)屬克里夫蘭系。出現在政府公文書上面的不過是壟斷資本的公開營利機構的一部份。它的全貌恐怕不易掌握。不過被列舉的應是壟斷集團的極具份量的代表。
這些壟斷資本,才是不分黨派的,美國政權的實力支持者。有時候甚至是催生者。只要一個政權肯定私有財產權,經營權,收益權等為社會的構造原理。同時它又是政權的最高服務對象。也正是它們,是美國國策的監視者,政策的評判者。因為它們的階級需求和價值目標被灌輸進國策的形成過程中,因此帝國主義美國的國家行為,其剝削本能掠奪本能,正是壟斷資本家集團的階級本能的國家意志化。一個世紀以來,美國發動的戰爭行為,哪一件和美國的商業利益,生產利益,金融利益,軍事利益無關?
五.四十年冷戰和壟斷資本:
前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是列寧所予測到的「已經瓜分完畢後的再瓜分,重新瓜分」。戰爭過後,不論勝方或敗方國家的壟斷資本,因其社會結構中的同質性,顯然共同面對著三大問題。也就是三種威脅到它們的存在和發展的歷史對立物。第一.是各自國內勞動群眾為中心的反戰反剝削反獨佔的,人民陣線運動。依據各國不同的國情或社會條件,儘管重點目標,運動型態有異,但本質上是屬於戰災重壓下和政局混亂下的,成熟的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鬥爭。
第二種.是戰前處於殖民地,半殖民地狀態下的被壓迫民族,要求獨立自主的,民族解放運動。往往同時向殖民本國庇護下魚肉同胞的反動代理政權進攻的人民民族民主運動。在本質上是帝國主義制壓時代的民族鬥爭。第三種,則是蘇維埃聯邦為首的,依據社會主義的革命及建設理論為立國基礎的,戰後新興的人民共和國群。而三種戰場不是彼此孤立的(1947年馬歇爾計劃的宣佈和共產黨情報局的成立相隔僅兩個月)。面對著共同難局,大戰勝方的美、英、法和敗方的德、意、日,以數年時間完成了戰爭終結的法制處理後,聯合國的建制(1945),和平條約的訂定(1946~52),和雙邊和多邊的共同安全條約的新訂(1949),很快的重新集結了。回想列寧曾經批判過考基的超帝國主義論,說他因為對帝國主義的實體是一國的壟斷金融資本的事實認識不足,誤認將出現多數帝國主義停止相互鬥爭進行共同剝削的局面。顯然,二戰後美國獨佔資本的超群規模與實力,使它居於帝國主義世紀的核心位置發揮支配性作用,但與考氏超帝國主義的概論規定不盡相符。於是60年代便有人提出等級制帝國主義的概念。以美國為領導級的帝國主義,其餘五大國一英.法.德.意.日等為補助級帝國主義,再配以其他被泛稱為西方陣營,而與領導級帝國主義之間擁有條約關係的國家,劃出了戰後半個世紀的世界權利結構圖。
二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集團,是史上最大的世界性壟斷資本同盟。雖然在成立的50年代以來,內包著相當嚴峻的多種分歧,卻不可否認地在共同敵人的外壓內壓下以美國的超強武力為後盾逐漸地形成了針對前述的三個戰場的戰略共識。(1)國內的,具有多條戰線的,主要的和副次的階級鬥爭。這個鬥爭領域是資帝聯盟中各國的自主性較高的部分。雖然資本主義發達社會的一般構造是極其相似的。但具體差異性還是相當複雜。如.英-日的君主制國體,德.日的地主階級形成規定上是相近的,但其政治生態是相當的歧異。但不論具有如何顯著的特殊面貌,資帝一般的政治原理和經濟原理是要共同堅持的。像,代議政治,政黨競爭,公民授權,私有財產,經營自主,自由市場等等。也就是,戰後型新保守勢力的培育和發展,是資帝內部控制的重要策略。換個角度來說不論西歐.美.日.總是以中產階級的穩定公約數,來淡化或掩飾獨佔資本和無產大眾之間的尖銳對立。
先進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鬥爭,是經濟鬥爭,政治鬥爭,和思想鬥爭的總合過程。獨佔資本家要持續鬥爭中的優勢必須在資力分配上有一定的,經濟投資外的鬥爭基金。它的來源,當然只有提高剝削度。最常見的是以提升效率為理由改變生產結構,調整部門,實際上降低有償勞動價格。下面略舉五個國家從60年到78年之間的有償勞動(工資勞動)比例的變化。
美國自37﹪逐年降低到28.2﹪;英國自36.2﹪到24.8﹪,法國自71﹪到41.3﹪;德國自66.9﹪到40.5﹪,日本從65年的79.5﹪到49.9﹪。顯然在總分配上勞動者逐漸難以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而公平享受人類文明公產的發展成果。
為了對抗勞動者的組織性抗爭,資本家還要進入國會,影響有關的勞動立法也要成立工會對策部門,集中專家甚至黑社會勢力專搞破壞工會,打擊勞工積極分子,無所不用其極。有關工會對策方面,最荒繆但也最成功的一項,是把立法原意反對巨大企業的「夏曼反扥拉斯法」轉變成打壓工會的爭議權,罷工權的惡法,使美國勞工運動蒙受到極其嚴重的打擊。
除此外,冷戰期間的資本家經營策略中還有兩項。其中一項,是大企業多國籍企業化的趨勢。這部份移下節在談。另一項是獨佔體的進一步兼併政策。
按美國企業的合併運動,至今有三波。第一波(1895~1904)第二波(1925~1931)都發生在二戰前。第三波起自50年代,迄未結束。第一波中的最高潮是1899年,該年被吞沒的企業數達1208家。不少後來變成代表性大企業,是這一波結果。像聯合鋼鐵吞了170家,取得了65﹪的市場佔有率。杜邦吞了65家,取得85﹪占有率。到1904年全美製造業的資本總額的2/3,被置於托拉斯的支配下。第二波把29年的大恐慌挾在中間。被吞沒企業數的最高峰是1929年,1245家。第二波中的的兼併擴及到公用事業,對民眾的日常生活的影響更直接了。始於50年代的第三波,不僅勢頭猛也出現了新方式的兼併。這次超越了第一,二波的水平合併,垂直合併,第一次出現業別無關的企業的合併。所謂的“conglomerate“稱復合企業或企業復合體。從51年到66年合併總件數923,其中複合型兼併數最多達590件。資產額佔總額333億8千萬之中的200億8千7百萬美元。戰後美國企業合併風潮帶給人們的震撼不僅在於它的包攝量之大,更值得注意的是,由水平合併,到垂直合併,由製造業合併到公用事業合併終於發展到複合型合併,這種趨勢表現的是,少數大企業,也就是近代社會產物的法人資本,以其非情的擴張力日益凌駕於人民的意志或感情,以其鋼鐵般的單項動機—利潤,幾乎籠罩人們的多方面,多層次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了。集中度提高,獨佔度提高,表示著消費者的主權弱化,虛化了。也表示著巨大企業體和人民大眾之間的距離,甚至對立也愈見尖銳了。
其次,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在戰後需要面對的另一種問題領域,便是主要集中在亞.非.拉三大洲的戰前的殖民地或保護領,在戰後的被壓迫民族追求民族解放的運動高潮的結果,新出現的獨立國家群。因其面積遼闊人口眾多且其中不少國民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在世界經濟中的重要性自不可忽視。但因為自兩次世界大戰前的殖民地時期,在殖民本國的超額剝削下,始終無法進行本地社會最低需要的資本累積,一般在發展階段上仍在低度開發狀態中。依1978年統計,先進國的人口佔全球總人口中的25﹪,開發中國家75﹪。但在GNP方面,75﹪的人口的生產值僅佔17﹪(總人口中的60﹪僅佔7.3﹪)。在人均收入方面,先進國是開發中國家的14倍。75﹪人口的2/3亦即世界總人口的一半以上長年來處在飢餓狀態中。
先進國家集團,亦即以美國為首的等級帝國主義集團,對開發中國家的共同戰略一方面維持該地區的原料供應區,成品銷售區的角色,一方面也要防範其在政治上傾向東方集團(社會主義陣營)。這便是所謂的「新殖民主義」的政策立場。其主要的內涵,是在法律形式上給與獨立的地位,但在實質關係上建立經濟的依賴關係和政治上的附庸關係。新獨立國家在經濟的基建或長程生產計劃方面必須依賴外資,而必須承擔的代價便是不等價交換和不公平機會。如此則在整體社會的體質必定是結構性的畸型和階段性的落後。於是新殖民主義在低度開發的新獨立國家所造成的結果可以用以下數語加以總括;「形式獨立,實質附庸,依賴外資,甘受剝削,結構畸型,階段落後」。
開發中國家群又稱第三世界(總數約130國)。其中有部分國家曾經進行艱苦的獨立解放戰爭。它們建國後的內部體制也有相當大的歧異性。有的和所謂的西方集團有共同安全關係,也有的傾向於社會主義集團。但對於世界上的先進與落後之間的差距問題(媒體用語上有南北問題之稱)事關國家,民族的生機問題,當然有一種共同立場。再親西方的國家政府也不至於否定他們的困境有一個關鍵性的原因-世界經濟秩序是在西方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強固的實力主義的主宰之下。因此,如何在聯合國的積極參與下建立更公平的經濟新秩序,協助落後國家走上發展的道路,形成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共識。
他們的努力所達成的結果是;61年起來連續幾屆的「聯合國開發十年計畫案」,62年的「開羅宣言」,64年的「普利舒報告」,68年「阿爾及耳憲章」,同年印度德里召開的「七七國集團大會」,70年「丁巴根報告」,75年的「利馬宣言」,80年代「第三屆聯合國開發十年計劃案」等。但南方國家的要求總是要面對先進國家以各種理由的駁難,即使形式上達成了一些局部性協議,也很難實現所謂的「縮短南北差距,最後達到全球共榮」的目標。不但達不到預期效果;從兩點事實可以看出。實際上的南北格差問題還是在惡化之中。首先,開發中國家與先進國家之間的人均生產總值的比例是,從1960到1987年非洲從6.9﹪降到3.5﹪,拉丁美洲從22.2﹪降到12.5﹪,中東產油國家從31.3﹪降到12.5﹪,東亞從5.3﹪降到3.8﹪,(不包括4小龍)。其次,是第三世界的債務累積問題,不但沒有改善只有惡化。1970年.第三世界的債務總額是680億美元,到了86年增加11倍,達到7534億美元。85年的本息償還額達868億美元,非產油國家輸出額中的還債比率達到22﹪~50﹪。世界銀行指出償還額不能超過15﹪的「危機線」,否則後果嚴重。80年代第三世記的舉債每年約增加500億元而其中的相當部分是武器購入款。美國等於是借錢給第三世界購買美國制武器。
以上所舉第三世界的困境,無疑是等級制帝國主義主宰下難以克服的問題。因為先進國家對外經濟交流,是在根深蒂固的國家自私原則之下推動的。不論何種性質的經濟政策,都以追求最有利的資本增值為目標。
回想二戰前30年代的美洲睦鄰政策的推動時期,政策說帖中的重點是:「不可令顧客們一下子破產。也不可令他們佔我們的太大便宜」。那種資本主義的倫理觀,還是不會變的。
帝國主義集團所面對的第三個方面,是所謂的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集團。媒體上所稱的「東方陣營」。軍事上的華沙公約組織,經濟上的經濟互助會議組織。再加亞洲的中國.北韓.越南.高棉.寮國.美洲的古巴。這個方面的對抗,本質上有如第一個戰場-國家內部的階級鬥爭。說得上是國際範圍的階級鬥爭。同屬於以資本主義體制為主要支配形態的兩個世紀的歷史性基本矛盾。美國為首的資帝集團的基本戰略是以共同安全體系,納入非共反共政權,遍佈軍事基地加以圍堵,但在核武恐怖平衡下採取不誘發全面熱戰的冷戰對峙。這種軍略本來就有利於資本帝國主義的各國獨佔體。因為冷戰的基本型態是軍備競爭中有小規模的局部性熱戰。軍備的不斷提昇固然直接防衛己方赫止對方的攻擊,另一方面可以用國家安全的名義強迫國民以國防稅負的方式購買非再生產性的軍事武器或其他戰爭工具。這是一種數量極為龐大的政策性強迫性消費,可以緩解各國壟斷資本的結構性過度投資和大眾消費不足之間產生的壓力。資帝集團的算計是根據世界銀行1976年的統計,60年到76年期間,16個工業化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成長率4.3﹪雖然略低於社會主義集團的5.04﹪但人均收入則以0.414美元超過社會主義集團的1.061美元6倍。在世界總值中所佔的比例是,資本主義集團以16.2﹪的人口,生產值佔64.6﹪,遠遠超過社會主義集團以31.3﹪的人口產值,僅佔19﹪。在如此的基本情勢下,社會主義集團雖然以更高的組織力維持著戰力的一定水平,但從60年到85年的25年期間,西方先進工業國以3.6﹪的經濟成長率,支持著軍事支出增長2﹪。而東方陣營則以3.4﹪的經濟成長率支持著3.1﹪的軍事支出增長率。80年代起蘇聯東歐集團的成長率急降,80年至85年成長率降一半,而軍事費降低到1/3。因軍備負擔相對加重政經體制方面的內部爭論,終至90年代的體制瓦解。
但就西方集團而言,冷戰終因東歐集團的政治解體而終結,但期間的最大因素-經濟的軍事化卻留下了嚴重的結構性難題。從國內政治角度來看,如美國總統艾森豪在61年離任時,在演講中指出軍備的擴張導致了「產軍複合體」的出現而以龐大的人力財力的支配權幾己形成了「共和國中的共和國」,警告說這種趨勢或將殘害到基本的民主體制云云。按二戰結束時,全球軍事支出的總額約八百億美元。到73年增加3倍。在74~83年期間增加1.3倍,85年膨脹到8千億美元。這個數字,超過了全球的教育支出和保建支出(各6千億美元)。更遠超過政府援助開發總額294億美元的27倍。這個巨額開支的一半是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1/4屬蘇聯東歐,1/4屬第三世界。1986年,亞.非.拉130個國家中,有57個政權是軍部政權,或由軍事政變產生。經濟政治化勢必使軍部的發言地位提高,自然導致政治的軍事化。以美國來說,60年代出現的「產業複合體」支配著美國最大的產業,直接領薪的人口達850萬人(軍人340萬人,國防部文官130萬人,國防產業直接從業員380萬人)。如果把軍事基地其周邊區域靠國防費用的購買力生活的人民,國防產業的間接受惠人口約一千萬也算進去,竟然有1850萬人,是依賴著國防預算生活的美國人口。1968年的國防預算780億美元。佔GNP的8.8﹪,政府總預算的43﹪。其中的54﹪的423億美元,便是國防部對軍需產業的購買款和研發補助金。根據參議院調查,至1968年的十年期間,由國防部轉任一百家大型軍需產業的,上校.艦長以上退伍武官,竟達2072人。到了80年代“產業複合體“已經發展到「產.軍.學.政(民代)」複合體。對一般民意,公意,國家戰略和政策走向的絕對影響力,可以說是不言可喻了。
帝國主義的最後手段是武力。馬克思曾經說過,暴力是人類史前階段的最高裁決因素。由此而引伸,資本帝國主義跨進21世紀後,仍以史上空前的巨大軍武系統控制世界也許表示著這是前史階段中的最末段,也就是,列寧曾經指出過的資本主義的最後過渡了。
六:後冷戰,資本主義全球化與帝國主義:
四十年冷戰中的兩極美國與蘇聯在軍事僵持中,各自經歷了內部體制的推移演變所導致的緊張和壓力。蘇聯自70年代起便針對中央計劃經濟的僵化思有所改革,然因全體系過於龐大,且來自西方的軍備競賽的壓力使其始終無法突破准戰時體制的生產結構和資源分配。因而重工業.輕工業.農業的恆常性失衡使成長率減退。進而影響到政治面的穩定度。然而在這一時段(70~80年代),美國經濟也不順適。一如蘇聯苦於僵化的計劃生產難以兼顧正常的國民消費和抗衡美國的戰備壓力(以不及美國一半的生產能量要承受與美國相伯仲的戰力水平),在美國這一方也因長年的非生產性軍事偏重和政治性的霸權代價支出,使企業獲利率減退,但美元卻內外盲流。致使美國以其生產力優勢,金融優勢,技術優勢,竟然承受不了世界貨幣美元的准金位制,終於1971年宣佈停止美元與黃金的交換。到1985年,美國終於變成世界最大的債務國,不得不實質上放棄戰後一直主張的自由貿易主義,而回復保護主義,於1988年通過了「通商.競爭力法」,開始發動所謂的301條款制裁案。對付貿易競爭國。美蘇兩個超大國,雖然社會基礎結構完全異質,上層制度完全不同,但生產活動必須是永續性的擴大再生產這一種最高的經濟原理,同樣是不能違抗。可以說,80年代同時降臨在全面敵對中的美蘇兩國的危機,正是由不同的理由,以不同的型態作用,所導致的,擴大再生產的機制障的危機。二十世紀的經濟體,不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對於上面所提的擴大再生產機制障礙得的解決方法有一個。那是資本積蓄的增加。而增加資本積蓄的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內部經濟的自行調適自我糾正自強不息,另一種則是求外部經濟因素的強行補強。對此兩種方法,中央計劃型經濟體的蘇聯幾乎難有著力點。因為在內部經濟方面,政經一元的固定系統中可調動的幅度小之又小,而在外部經濟方面,蘇聯沒有殖民地,沒有第三世界。即使蘇聯本部帶有某種大國沙文主義或民族自私作風,但聯邦內的加盟共和國不是殖民地,而東歐的經濟互助組織更非蘇聯的第三世界。對此蘇聯只有經過幾番苦撐后於1991年12月,經亞馬爾達宣言,蘇維埃聯邦正式解體。但另一邊的美國,內部經濟的調適方面有一波再一波的企業兼併如前述。資本壟斷保證了一定的對外競爭力和超額獲利能力。國際性外部經濟方面有60年代起不曾中斷的企業跨國化。如1971年正處於在美元危機中的美國五十大企業中,幾乎所有列名者全都是世界650家跨國公司中的上位公司。依1974年的報告該年美國跨國企業總
資產達1186億美元。而據估算一美元的海外投資能實現二元的生產值,則當年美國跨國公司的生產值幾乎要追上所謂的自由世界第二位的日本的總產值4416億美元。因為「低工資」在美國(從70年代起歐洲也是)已經變成「稀少資源」。企業跨越國境在低工資地帶成立生產基地,變成了冷戰後期美國經濟的脫困戰略之一。舉例說,1966年起的墨西科「國境產業」,到了70年代已經形成了一大產業集團。美.歐.日的大企業集團在墨國北部全長三千公里,寬十九公里的特設新工業區設廠,享受著免除營業稅,原料輸入關稅的優待。75年上半年,在當地新出現的幾個工業都市中,有美國企業500家工廠,雇用8萬4千5百人墨國工人,75年上期對美國本國的逆輸出額達1億9260萬美元。
到了1988年亦即冷戰結束前夕,西方七國(美.英.日.西德.荷.法.加)的跨國投資額達8977億美元,其總產值據估算近2兆。在80年代同時期,東歐的經濟互助組織國家也陸續採用局部開放西方資本進入,設立合辦企業的新策略,但為時已晚,難以挽回頹勢。可以說,西方壟斷集團的帝國主義吸管一方面以共同安全體制排除現地人民的反抗,一方面在支援後進地區創設工業生產增加雇用提高總生產值等名義下大事吸收低工資勞力,在關鍵性的80年代得以跨過層層的內部危機。而相對之下東歐社會主義共和國集團的急遽分崩,終於無法避免。法國大革命的整整兩百年後,1989年9月,波蘭以團結工聯為中心成立了連合政府。同年11月,柏林圍牆的毀除。2月蘇美兩巨頭會於馬爾他島宣佈冷戰結束。90年,東西兩德統一。同年7月的「休士頓高峰會」,在其宣言中竟然高呼二十世紀90年代是「民主主義的十年」。強調將以民主主義,人權,市場經濟的再建和開發,作為人類共同努力的目標。可以說志滿意足,充滿信心。甚至有些學者直言歷史已經終焉,社.資兩條路線之爭已見分曉。
帝國主義簡論(林書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