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二十年前﹙一九七七﹚的四月﹐銀正雄在‘仙人掌’雜誌上發表了《墳地那裡來的鐘聲》﹐針對王拓的小說《墳地鐘聲》提出鄉土文學從“清新可人 ”﹑“純真”和“悲天憫人”“變質”為“赫然有仇恨﹑憤怒的皺紋”﹔有“變成表達仇恨﹑憎惡等意識的危險”﹐打響了從政治上﹑思想開攻擊鄉土文學的第一聲 炮火。同一期的‘仙人掌’也刊出朱西寧的《回歸何處﹖如何回歸﹖》﹐諷刺鄉土文學“流於地方主義﹐規模不大﹐難望其成氣候”。同月﹐王拓發表《是現實主義 文學﹐不是鄉土文學》﹐五月﹐王拓﹙以李拙為筆名﹚又發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的動向》﹐為台灣鄉土文學發展歷程和性質做了一番整理。同月﹐葉石濤發表《台 灣鄉土文學導論》﹐提出了他的日據台灣文學性質論。六月﹐陳映真以《鄉土文學的盲點》﹐就教於葉石濤。七月﹐彭歌在《聯合報》副刊上發表的連續專欄‘三三 草’中﹐刊出要儆戒“赤色思想滲透”的雜文多篇。同月﹐陳映真發表《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對戰後台灣當代文學的政治經濟學背景﹑性質和發展做了概 括。八月十七日開始﹐彭歌一連三天發表了對王拓﹑尉天驄和陳映真長篇公開點名的思想政治批判。八月二十日﹐余光中發表《狼來了﹗》控訴台灣有人提倡中共的 “工農兵”文學﹐一時風聲鶴戾﹐對鄉土文學恐怖的鎮壓達到了高潮。 繼續閱讀
分類:歷史科學
台灣當代歷史新詮(陳映真)
台灣當代史,不是一個自來獨立的民族或國家的歷史。台灣自古屬於中國。鴉片戰后與祖國同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八九五年日清戰敗,台灣淪為日帝下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二戰末期,開羅宣言和菠次旦宣言依歷史事實宣告台灣在戰后復歸中國。一九四五年,中國正式宣告並實踐台灣復歸中國的版圖。
一九五○年韓戰暴發,美帝國主義干預中國內政,占據台灣,台灣再次與祖國分離。一九四五年展開的台灣當代史,是美帝國主義對台灣施行新殖民地支配的歷史。
連雅堂在日帝下寫《台灣通史》,是深感「國可滅而史不可滅」,奮力記述日帝據台前祖宗開發台灣,為子孫建立基業的歷史。今人治台灣當代史,應該是為了克服新帝國主義支配,最終達成民族再統一所必要的營為。 繼續閱讀
祖國:追求·喪失與再發現──戰後台灣資本主義各階段的民族主義(陳映真)
一、前言
「民族主義」一辭,在理論和學理上有複雜的界定。但我們在此小論中所使用的「民族主義」一辭,指的是世界進入帝國主義時代,即各民族被分別為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的時代中被壓迫民族的民族主義。壓迫民族的民族主義,表現為擴張主義、侵略主義、霸權主義和民族沙文主義;而被壓迫民族的民族主義,則表現為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反對擴張主義與侵略主義,具體地實踐為爭取自己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的民族·民主運動。
小論企圖就台灣社會在戰後各階級的社會性質,對外關係和階級結構的變化,來分析這民族主義的消長。 繼續閱讀
我的抵抗與學問(劉進慶著、曾健民譯 )
一、70歲的總括
人生在不知不覺中來到了古稀的大節日。一想起幼年時想像70歲老人的樣子,就自覺到自己竟然已活到今天這樣的高壽。回顧過去自己70年的人生之路到底是什麼?在這期間,充滿著波折發生無數的事情,真是一言難盡。而且,人一生的評價應該留給後世,自己去總結似乎有點奇怪。雖然如此,作為以研究學問為職業的人,有能力去分析別的事或別的人卻無法分析自己,這也是有點奇怪。我試著把自己當做客體,捨棄諸事的表象,歸納出貫穿自己一生的最普遍的單純的性格規定,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這樣仔仔細細地思考後,便想出了今天的這個題目。
一直把學問當做職業的人,談談研究的事也是應該的。但是,「抵抗」到底是什麼?首先,它意味著被壓抑者對壓抑的反抗,以及被支配者對支配的抵抗。對我而言,這個最根本意涵的「抵抗」的意識形態,在無意識中溶入了我的生活,職業甚至研究的道路,以有形或無形的各種形式貫穿了我的一生,從根底上規定著我的一生。像我這樣的生存方式,我嘗試用「抵抗」這個用語來總括它。這是使自己也感到驚訝的,70歲的道路的性格規定。 繼續閱讀
台灣六十年:探索分離運動社會內因之一端──在夏潮聯合會會員大會上的講話(林書揚)
台灣獨立運動是台灣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所帶動出來的政治上層領域的一種現象。而不是少數的陰謀家或狂熱份子硬把它造出來的現象。台獨意識也是時代意識的一種,目前在台灣的社會意識流裡面滾動的一種。其主張內容是—-台灣必須離開中國自成一個國家,不能被對岸統掉了,兩岸不能法理上政治上一體化。之所以會有這種社會意識的出現,還是根據唯物史觀的社會結構論和社會動力論來分析,才會比較客觀。所謂結構,是什麼樣的上下構造。而所謂的動力,是使這個構造體產生變化演進的因素。一個是台灣社會組合的靜態分析,一個是使這樣的內部結構的社會變動不居的動態分析。結構論和動力論是唯物史觀的兩個基本的組成部分。按照社會結構論,一個社會有它的經濟基礎結構,經濟結構體,這是一個社會之所以存在的基礎要件。沒有這個東西,就無所謂自然人的複合體的社會群體。然後,社會經濟結構體的上面有政治法律的上層建築,再上面,進入到思想精神活動領域,具有一定的反映並適合於基礎結構和上層結構的意識型態諸領域,各種學術哲學宗教文化思想等等。說台灣獨立運動是一個時代必然的動態之一,它的來由也可以從這個社會結構論進入探索。 繼續閱讀
〔發言稿〕階級分析的隱沒:試論台灣政治經濟學討論之一側面(邱士杰)
自從馬克思主義從西歐傳入俄國以及東亞之後,如何使馬克思主義與各地的實踐相結合,成為各地馬克思主義者所共同關心的主要問題。由於馬克思主義在歐洲所預設的革命動力基本上是工人階級,但工人階級在俄國與東亞都屬於社會中的少數,因此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便以不同的方式去設想如何在工人階級之外找尋可能的革命動力,然後使工人階級能夠與這些革命的階級形成一個統一戰線。而所謂的「階級分析」,就是為了判斷哪一個階級可能參加革命、為了判斷統一戰線可以包括那些階級而產生的。這個工人階級之外的革命動力,首先通常是指農民以及城市小資產階級,其次則是所謂的「民族資產階級」或者「自由資產階級」。而我這篇論文所探討的「階級分析的隱沒」,就是指一種為了論證跨階級的統一戰線具有必要性,從而導致階級分析不存在,或者階級分析失效,形式化,乃至被架空的各種狀況。 繼續閱讀
試論林書揚先生的基本思想(邱士杰)
若對我們將回大地,
而要求別離的沉默,
我只求一個四面迴響的瞬間!
為了馬埃士托拉山,
至少一次的激昂歌聲的爆烈回響!
前言
近百年間,由於日本殖民當局與國民黨法西斯連續而長期的白色恐怖鎮壓以及運動本身的弱小化,馬克思主義傳入台灣並形成組織化運動以來的多數理論文獻,始終不能在良好條件下由運動本身進行整理。某些情況下,甚至反而在鎮壓者手裡作為有篩選的「敵情」或「匪情」資料而得到匯集。[1]因此,運動內部進行的文獻徵集,往往都是一次難得卻必然偉大的工作。
現在出版的《林書揚文集》四卷本,正是八○年代以來台灣社會主義統一派運動思想軌跡的一次重要見證。生於日據下台灣的林書揚先生(以下敬銜略),親見親聞二○年代台灣社會運動遺緒,或得其傳聞。戰後經歷二二八事件、地下黨活動,以及三十四年零七個月的獄中「黨校」生涯後,林書揚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有體系的、關於階級解放與民族解放的理論觀點。正因為林書揚由此逐步錘鍊而成的理論修養與人格魅力,使他成為解嚴後社會主義統一派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雖然目前出版的《林書揚文集》非其「全集」,仍有闕漏,但這套基於運動的問題意識加以編輯,並由運動本身整理出版的大書,無疑可以反映林書揚及其所經時代和運動的思想軌跡。──本文的目的,就是以現知的林書揚著作為對象,探討林書揚的基本思想。 繼續閱讀
東望雲天:紀念劉進慶教授(陳映真)
劉進慶先生的學術成就是蜚聲國際的成就。這樣的學者,對待任何人———包括不學的門外漢如我,態度永遠謙和親切,絲毫沒有「大學者」的架子,有所求教,必不厭其詳地教示,永遠以一副溫藹親切的笑臉迎人,為人留下無限的思慕與悲懷……
序論臺灣近代化問題──晩清洋務近代化與日據殖民近代化之評比(劉進慶)
摘要
台灣近代化始於天津條約(1858年),開放四處岸口為歷史起點。到1945年日本敗仗,結束臺灣殖民地統治為止這九十年間的臺灣近代化進程,可分晩清洋務期(1858-1895)與日據殖民期(1895-1945)兩大段。在這期間,臺灣近代化之先驅者為劉銘傳。洋務期後段劉銘傳的新政改革,非常宏偉而富有前瞻性。特別在清賦、建設鐵道和振興新式產業三方面,留下了臺灣近代化的光輝史蹟。日本代表性學者史家均給予高度評價。
日本的臺灣殖民地經營,踏襲了劉銘傳近代化基礎。產業開發非工唯農,初期:動用差別政策壓制本地糖商,護航日資獨佔糖業市場。中期,開發稻作,特化於糖米兩項農業,來服務日本帝國主義本國。末期,為日本軍國主義需要,引進財閥推動投資軍需工業化,而置台籍資本於圏外。日本敗仗,工業化告中斷,這一段期間,臺灣經濟在戰時統制下,人民貧困受苦。
總之,洋務近代化是由外而內,是自主近代化,是農工全面的產業化,經濟整體近代化。相比之下,殖民近代化是外在的,從屬近代化,是非工唯農的産業化,是差別、跛行的近代化。日本軍國主義下的軍需工業化是非臺灣主體的近代化,乃不可取。
在一百多年來的臺灣近代化進程中,晩清劉銘傳新政改革是臺灣近代化的原點和典範。我們應該珍重此一近代化的光輝史蹟為原點,來超克被扭曲的歷史認識,才不迷失臺灣近代化建設未來的正確方向。
繼續閱讀
駁陳芳明再論殖民主義的雙重作用(陳映真)
一﹑陳芳明台灣社會性質三階段論的破產
我和陳芳明論爭的緣起﹐是我針對陳芳明寫的〈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一七八期﹐一九九九年八月﹚﹐就其“社會性質”論和台灣社會性質的“分期”﹐以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性質理論﹐即各階段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總合﹐亦即社會生產方式﹙模式﹚的性質理論﹐提出徹底﹑系統的批評﹐是直到今日陳芳明所無力於提出系統性的回答的。而這是因為陳芳明完全沒有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生產方式﹚性質理論的知識之必然的結果。
我們一再說﹐陳芳明說的日據台灣社會性質是“殖民地社會”是不通之論﹐因為“殖民地”不是一種人類社會演化必由的一種生產方式。一個被殖民的社會﹐必須和其在殖民統治下的前資本主義經濟性質﹐例如封建或半封建經濟合稱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才能正確表述一個被殖民社會的生產方式的性質﹐即“社會性質”。陳芳明的回答是指責我“居然”不承認有“殖民地社會”﹐說我對日據台灣社會的性質規定“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由於我的“統派立場”﹐強以台灣為“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便使台灣社會和當時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中國大陸拉到一起﹗夾纏胡說﹐充份曝露了陳芳明對社會性質理論驚人的無知。 繼續閱讀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