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杰案:從長遠的計畫來看,還是應該要爭取把以下論文加以統整,集結成書,或者將已經出版的書改寫並重新出版。在此之前,暫且將相關主題的論文統整如下吧。
通論
- (2009)。《一九二四年以前臺灣社會主義運動的萌芽》。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 (2013)。〈二十世紀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簡史:組織史部分〉,《跨時革新版》第一期(香港)。
運動的先聲
- (2017)。〈日據時期朝鮮與台灣的無政府主義者交流〉[PDF], 《台灣研究集刊》2017年第2期(廈門)。
運動的開端:浮現在歷史地平線上的馬克思主義者
- (2007)。〈〈從〈黎明期的台灣〉走向「中國改造論」——由許乃昌的思想經歷看兩岸變革運動與論爭(1923-1927)〉[PDF],《史繹》第35期(臺北),頁69-140。本文為台大第二屆史學論文獎(2004年)第二名作品。並曾發表於《批判與再造》,第20、21期(2005,臺北)。
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的複合
- (2009)。〈蔣渭水與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的起源──從「新台灣聯盟」、「社會問題研究會」到「無產青年」〉[HTML],收錄於蔣朝根(編),《第一屆蔣渭水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7-47)。臺北:財團法人蔣渭水文化基金會。
統一戰線黨與先鋒隊的辯證
- (2009)。〈一九二○年代台灣社會運動中的「大眾黨」問題〉[HTML],收錄於若林正丈、松永正義、薛化元(編),《跨域青年學者臺灣史研究續集》(頁129-184)。臺北:稻鄉出版社。本文初稿宣讀於2009年臺北「台灣史青年學者國際研討會」。
台灣共產主義運動的深化與危機
- (2010)。〈《臺灣共產主義運動與共產國際(1924-1932)》若干考訂之辨析──以翁澤生新見逸文〈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下的臺灣〉為中心的討論〉[PDF],《史原》復刊第1期[總第22期](臺北),頁259-292。
- (2019)。〈試論1920年代後期台灣抗日運動的左右分化:以台共黨內鬥爭為線索的考察〉[PDF][網頁版][HTML],《台灣研究集刊》2019年第4期(總第164期),頁85-95。
遙遠的連帶:台灣抗日青年與中國革命
- (2006)。〈魯迅: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五日〉[HTML],《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2006年秋季號(臺北),197-208。同文並曾節選發表於《新國際》。
- (2012)。〈中華蘇維埃與台灣(1930—1931)〉[HTML],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編),《台灣光復六十五週年暨抗戰史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58-474)。北京:九州出版社。
對於台灣左翼而言的轉向問題:待機和徬徨
- (2017)。〈轉向之後:試論1930-40年代的台灣島内左翼史〉[HTML],收錄於台灣研究基金會(主編),《三代臺灣人:百年追求的現實與理想》(頁171-204)。台北:遠足文化。
政治經濟學與台灣
- (2011)。〈「政治經濟學批判」與一九二○年代的台灣──以幾種「過渡」(transition)論述為對象的考察〉[PDF],收錄於胡春惠、呂紹理(編),《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基層社會》(頁219-24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香港珠海學院亞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