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抵抗與學問——《劉進慶文選》編後記

【劉進慶簡介】劉進慶(1931-2005),台灣著名進步經濟學家與中國統一運動參與者,出生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1956年畢業於台灣大學經濟學系,1972年取得東京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戰後台灣經濟分析》是台灣第一本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戰後台灣經濟的作品。1975年起,劉進慶服務於東京經濟大學,並曾在北京對外經貿大學、史丹佛大學、哈佛大學等校客座。此間曾因積極參與中國統一運動而遭到台灣當局吊銷護照以及日本當局的監視,長期無法返台。2001年退休之後,由東京經濟大學授予名譽教授稱號。退休後的劉進慶投注全部心力於中國統一運動。2005因病過世。

《劉進慶文選》的發想始於劉進慶教授旅日期間的老戰友林啟洋先生。70年代初期,劉進慶與林啟洋等台灣留學生在日本秘密組織了具有鮮明社會主義色彩的「中國統一促進會」。雖然這個組織的存續時間很短,參與者之間的戰鬥情誼卻從70年代延續至今。2013年,經劉進慶夫人授權,林啟洋及夫人林邵雪瑛女士從日本取回劉進慶參與反蔣民主運動等方面的原始材料,希望在劉進慶逝世九週年的時候將這些材料編輯出版。不料,由於林啟洋本人罹患癌症,全部工作遂長期延宕,甚至無法將帶回台灣的文稿進行最初步的整理。林啟洋的病情在2014年春天急遽惡化並不幸於同年夏天病逝,逝世前,林啟洋將其帶回台灣的劉進慶文稿委託邱士杰,將編輯與出版文選的工作提上日程。雖然林啟洋終究未能參與《劉進慶文選》的編輯並親見其出版,但他對社會運動的熱情、他對劉進慶的責任感與同志愛、他為了推動這部文選的出版而付出的努力,卻長存在我們心中。

開始整理林啟洋帶回的劉進慶文稿之後,發現這批材料大多集中於特定時期(一是1970年代,二是2000年以後)和特定主題(比方反蔣運動、政治犯救援運動,以及中國統一運動),沒有辦法全面反映劉進慶教授的思想歷程,甚至無法呼應林啟洋生前設想的編輯計畫──即本文附錄B。因此,我們不得不擴大編選材料的範圍,在林啟洋帶回的劉進慶文稿之外找尋適當的文獻編入此書。[1]

為了擴大編選材料的範圍,我們首先著手的步驟,是儘可能全面掌握劉進慶的文稿及其發表狀況。因此我們編纂了著作年譜。做為本文附錄C的〈劉進慶著作年譜(已發表部分)〉,就是在著作年譜的編纂過程中形成的部份內容。之所以只是部分內容,是因為暫先省略了劉進慶未曾公開發表的文稿與筆記。

以新編的〈劉進慶著作年譜(已發表部分)〉為基礎,我們嘗試兼顧劉進慶的編輯方針(即附錄A,著重經濟性論文)與林啟洋的編輯方針(即附錄B,著重政治性論文),並盡力按照劉進慶遺下的修訂指示進行編輯。依照文稿性質先後,本文選歸納出以下篇目;篇目次序與時間先後基本相關:

  1. 六十年代旅日台灣留學生的反政治迫害運動;
  2. 七十年代留日台灣學生的政治集結與統獨分化;
  3. 劉進慶與七十年代在日中國統一運動;
  4. 台灣經濟的基本性質;
  5. 兩岸經貿交流與台灣前途;
  6. 美日帝國主義與兩岸關係;
  7. 反獨促統運動;
  8. 兩岸關係研究中心與台灣研究;
  9. 台灣民意與選情的調查研究;
  10. 台灣史與台灣人。

以下概略介紹這些篇目所收錄的文獻及其歷史背景。

〔六十年代旅日台灣留學生的反政治迫害運動〕

1962年劉進慶赴日留學,隨後擔任起東京大學中國同學會總幹事。任職期間,他直接遭遇多次旅外台灣留學生被國民黨當局政治迫害的事件。根據劉進慶親自保留的各種救援材料,他介入最深的反政治迫害運動有二:一是1967年劉家欽和顏尹謨返台被捕事件,二是1968年陳中統事件;就保留的救援材料數量而言,劉進慶為這兩次事件所保留的材料也是最多的。不過,他也保存了許多關於陳玉璽事件、柳文卿事件、劉彩品事件在內的救援材料。遺憾的是,由於篇幅與主題的限制,我們優先選登劉進慶親自撰寫的救援文獻。至於他所蒐集的其他救援材料,雖已有部分完成編輯,也只能暫先割愛。

雖然劉顏事件與陳中統事件都抹有分離主義色彩,與劉進慶的政治立場並不同調,但他還是毅然決然為救援同學而奔走。而他最精彩的實踐,大概就是在蔣經國訪問日本期間,無預警地衝到蔣氏面前上訪,為被捕同學陳情。

總的來說,雖然國民黨當局的政治迫害與留學生們的反政治迫害首先是島內社會矛盾激化的反映,但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看,60年代旅日台灣留學生的反政治迫害運動,也是同時代日本「安保鬥爭」以及全球激進運動的一部份。留學生們在激進化的各大學院校裡接觸了社會運動,並適應台灣的現實而形成自己的抵抗。

〔七十年代留日台灣學生的政治集結與統獨分化〕

雖然劉進慶不分統獨一概救援被國民黨當局迫害的同學,但60年代末期以來的兩岸聯合國席次問題、保釣運動、島內興起的革新保台運動,以及保釣運動在北美發展而成的左翼愛國統一運動,卻讓旅日台灣留學生內部出現既團結又分裂的新局面。1971至72年之交,劉進慶與其他旅日學生共同成立了「台灣問題研究會」並創辦機關刊物《改造》。「台研會」與《改造》有幾個特點。首先,重視調查研究。尤其是旅日台灣留學生內部的「左/右/統/獨」各種傾向。其次,關注時事。比方保釣運動、東亞內部的分斷國家問題(特別是兩韓與兩岸)。其三,積極介入社會運動——這點可能更為重要。就在島內出現革新保台運動之後,旅日學生也在1972年初以「國是建議書」運動提出呼應。這可以說是日本版的「革新保台」運動,留學生團結態勢一度高漲。

但是,由於「國是建議書」運動本身還是寄望於國民黨當局的改革、設定當局為改革的主體,因此,當同年召開的國民大會終究暴露國民黨當局毫無自我變革之心,「台研會」與《改造》也便立即做出了如下宣示:「這次國民大會不但沒有做到全民所期望的徹底改革,反而假借維護民主憲政法統之美名,充實封建性專制體制之內容,是民國以來最反動的一次政治戲,簡直是自欺欺人。不過我們已事先預料到今天的結果,因此並不灰心,也不失望,相反地,倒表示我們一向的看法沒有錯,而增加我們對情勢認識的信心。同時,也給我們省悟到今後救國行動的方向。」——無論曾經積極投入「國是建議書」運動的「台研會」與《改造》是否真有「一向的看法」,至為明白的是,這段話不但宣布了革新保台運動的死刑,劉進慶即將堅決走上的政治道路,也由此獲得預示。

〔劉進慶與七十年代在日中國統一運動〕

北美的台灣留學生一般都被視為70年代海外左翼運動的主體,尤其被視為釣運向統運=左翼運動轉變的代表;但全球各地的華僑界其實都出現了類似的運動與類似的轉變。劉進慶及其同志們在日本的實踐,正是典型之一。這個典型還有另一層意義。70年代北美台灣左翼的統一運動參與者多屬外省籍,但在台灣分離主義運動居於主體的日本,包含劉進慶在內的自發的社會主義統一派卻幾乎都是經歷過日本殖民統治、二二八,以及50年代白色恐怖的本省籍青年。這個特點不容忽略。

劉進慶留下的文稿顯示,1972年是劉進慶的國家認同出現劇烈波動與轉折的一年——他開始試著區別白色祖國與紅色祖國並將後者視為他認同的對象。代表性的文獻就是他在同年1月發表的〈一九七二年有關台灣問題之內外情勢的展望〉。他的這次演講首次明白列舉了台灣的三種可能前途:「維持現狀」、「台灣獨立」、「解放台灣」。劉進慶把「人民政府」對台灣的「解放」當成台灣未來的可能前途之一,可見其國家認同所發生的變化。在日後的歲月裡,這三種前途仍然是劉進慶分析兩岸關係的思考框架。這大概也體現了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的長期僵持。

也就在1972年,旅日台灣學生內部的「左/右/統/獨」分化越來越強烈,劉進慶與獨立派學生之間的矛盾日趨加深。代表性的文獻則是同年12月發表在《台生報》的〈從個人的經驗談到台連會當前的問題〉。

獨立派對劉進慶的攻擊可從「在日台灣留學生連誼會」(簡稱台連會)及其機關刊物《台生報》談起。《台生報》是旅日台灣學生內部影響力很大的定期刊物,包含台研會的《改造》在內的各種台灣學生組織,也各自在《台生報》上擁有自己的專版或專欄。因此,《台生報》理論上應當是屬於全體台灣留學生的新聞紙。但「左/右/統/獨」分化日深,思想對立的形勢愈形尖銳。〈從個人的經驗談到台連會當前的問題〉就是劉進慶為了批判台連會偏向台獨並拒登其稿件而撰寫的文章。

然而,劉進慶此文之所以可以發表在《台生報》,又與政治態度開明的林啟洋接掌台連會以及《台生報》編輯有關。此外,收錄於本文選的留學生汪義正訪問大陸記,也是林啟洋主事期間才得以在《台生報》發表的文章。

由於旅日華僑界自1949年之後就出現長期左右分裂乃至統獨分裂,因此70年代激化的「左/右/統/獨」分化並非突然之舉。在旅日社會主義統一派長年積累起來的基礎上,包含劉進慶在內的新一代社會主義統一派力量實現了集結。1972年,《洪流》創刊。該刊鮮明地舉起社會主義統一派的旗幟。不但封面設計以《紅旗》為模範(據林啟洋回憶),排版甚至全部採用大陸通行的簡化字。激進面貌,可見一斑。

在《洪流》的基礎上,劉進慶等人在1972與1973年之交秘密組成了「中國統一促進會」(據原始手稿,本擬定名「台灣解放革命黨」)。《洪流》則變成了「中國統一促進會」所認定的公開刊物。

在全部使用化名的《洪流》作者群中,目前唯一可以確定的劉進慶作品發表在《洪流》最後一期,編號為第六期。標題是〈從台灣雜誌看邱永漢〉,署名江林。這篇文章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其呼應了島內的反帝民族主義刊物《中華雜誌》對投蔣台獨邱永漢的強烈批判。當時,國民黨當局在革新保台的大旗之下對海外台獨展開新一輪招降。日本財閥所支持的邱永漢趁此機會返台投資、大撈一筆,充當了日本對台經濟侵略的先鋒。「國(民黨)台(獨)合作」的趨勢不但引起島內反帝民族主義集團的注意,更引起了海外台灣社會主義者的普遍批判。除了劉進慶來自日本的批判之外,北美台灣社會主義者所創辦的《台灣人民》也積極批判了「國台合作」。雖然《台灣人民》正是第一個將劉進慶日語論文譯為漢語的刊物,但目前無法確定大洋兩邊的台灣社會主義者之間是否存在任何具體聯繫,也無從確認海外社會主義者與島內的反帝民族主義集團之間是存在某種協作。總之,歷史將他們聯繫到了一起。社會主義者與反帝民族主義者之間的可能的共識,正在反對「國台合作」這點上尋得契機。而這份契機正是70年代《夏潮》以及鄉土文學論戰的歷史背景之一。

劉進慶參與台研會與中國統一促進會之際,也完成了博士論文並正式出版成書。他一邊鑽研學問,一邊從事運動,如果沒有甚麼外力介入,也許劉進慶還會這樣幹下去。但來自台灣的白色恐怖很快波及到日本。秘密成立的中國統一促進會讓劉進慶戴上了紅帽子,他不但被台灣吊銷護照,也開始被日本警察當局長期監控,極大影響了他的日常生活。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雖然他仍秘密堅持同志之間的聯繫工作、營救被迫害的同志、甚至涉入了島內爆發的「陳明忠事件」,他生活的重心仍不得不從「抵抗」轉入「學問」。

〔台灣經濟的基本性質〕

80年代,兩岸政治環境均日趨開放,劉進慶開始向兩岸學界發展。第一站是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廈門大學新成立的台灣研究所帶頭翻譯了劉進慶的多篇論文,直至90年代;劉進慶自己也開始在大陸各地訪學與旅行。

1983年首辦的「台灣之將來」學術研討會是海外台灣學者首次大規模組團前往大陸並和大陸學者共同研討台灣問題的會議。歷史意義重大。劉進慶先後在第一、二屆的「台灣之將來」學術研討會發表兩篇文章,分別是〈從中樞衛星關係的觀點看台灣政治經濟的演變和展望〉(1983年8月)以及〈台灣經濟成長的商榷〉(1985年8月)。

第一篇論文是劉進慶採用「中心─衛星」學說來解釋台灣經濟的論文。與他在70年代形成的、以《戰後台灣經濟分析》為代表的理論觀點相較,可說是劉進慶的新嘗試。

第二篇論文則是劉進慶集中關注清代台灣經濟史的起點,這也牽涉到究竟應當如何評價19世紀以來台灣的「近代化」問題。以1985年劉進慶推動成立的東京「台灣學術研究會」為契機,劉進慶進一步發展了第二篇論文。第二篇論文關於清末台灣經濟的部分在他大幅度增補之下另以〈清末台灣對外貿易的發展與其特點〉為題,發表在《台灣學術研究會誌》創刊號(1986年8月)。至於第二篇論文的其他部分(同時也是原論文的主體部分),則以〈從歷史的觀點探討台灣經濟成長問題〉為題發表於《台灣學術研究會誌》第二期(1987年11月)。

為介紹80年代劉進慶關於台灣經濟發展史的思考,並同時介紹劉進慶所參與的「台灣之將來」學術研討會以及「台灣學術研究會」,本文選收錄了〈從中樞衛星關係的觀點看台灣政治經濟的演變和展望〉、〈從歷史的觀點探討台灣經濟成長問題〉二文,以及「台灣之將來」學術研討會與「台灣學術研究會」相關的材料。

在80年代台灣黨外運動蓬勃發展的氛圍中,劉進慶的研究也成為了台灣黨外運動批判國民黨當局的理論資源之一。在陳映真、林書揚等台灣社會主義者的推動下,劉進慶最重要的著作《戰後台灣經濟分析》終於推出了漢譯繁體字版。

在陳映真進入了長期擱置小說寫作並致力於「台灣社會性質」研究的90年代,劉進慶的著作成為陳映真投身此一研究的準備工作。陳映真將《戰後台灣經濟分析》作為「人間台灣戰後政治經濟叢刊」的一冊而發行漢譯繁體字版並改稱《台灣戰後經濟分析》。與此同時,他也和曾健民等關心科學社會主義的友人共同成立了「台灣社會科學研究會」。1994年,台灣社會科學研究會邀請劉進慶在返台餘暇以〈台灣資本主義性格的探討與國家權力〉為題發表演講。這次演講簡明扼要地概述了他對從商人資本來把握台灣資本主義性格的基本觀點。此後不久,劉進慶更在〈台灣資本主義特性與未來走向──國際比較研究〉這篇論文採用了馬克思《資本論》關於資本循環的表述方式,總結了台灣資本主義所深深浸潤的商人資本性格(非生產性、流通性、投機性)。劉進慶隨後發表的〈台灣經濟體質總體檢〉(參見本文附錄A與C;本文選未收錄此文)就是在理論推演比較詳盡的〈台灣資本主義特性與未來走向──國際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改寫而成的通俗論著。

1997年,林書揚、陳映真、陳明忠等政治受難人代表人物在台北舉辦了首屆「東亞冷戰與國家恐怖主義研討會」。這次會議邀請日本與韓國等地的政治良心囚、人權運動家,以及進步學者參與,是東亞第一次試圖共同清算冷戰期間台韓日白色恐怖、共同直面兩岸與兩韓的國家分斷、共同反對美日帝國主義的跨地域研討會。劉進慶也應邀出席。他在這次會議發表的〈恐怖政治下的搜刮經濟與其反動性格〉基本上是其《戰後台灣經濟分析》一書的摘要版。他從「半封建」(這意味著「前近代」)把握國民黨政權性格,否定了50至60年代國民黨政權可能潛在的發展主義,並因此對國民黨政權提出了完全負面的評價。用他的話來說,「美化白色恐怖時期的台灣經濟無論如何是極不道德的。」雖然這篇論文未能反映他從80年代以來為了解釋台灣經濟的新發展而提出的理論修正,卻典型呈現他在70年代形成的基本理論觀點。[3]因此,本文選也收錄了這篇論文。

〔兩岸經貿交流與台灣前途〕

改革開放之後,大陸的對台政策轉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階段,兩岸迅速迎來以開放探親為先導的人員往來和台資登陸。面對劇變的兩岸形勢,劉進慶也積極提出他的建言。(他的看法散見於他在多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所發表的論文,多已收於本文選。)劉進慶對於兩岸關係的基本思考,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一國兩制之所以適於台灣,在其尊重歷史與現實的考量;而既然兩岸的經濟制度沒有太大差異(這是劉進慶的特殊觀察之一),台灣當局難以接受一國兩制政策的原因便不在於經濟層面上的兩制如何長期維持,而在於政治上的一國以及政治上的兩制如何實現,及如何從「高度自治」的角度來說服台灣人民接受一國兩制並使之具體落實。

(二)以台資登陸為起點,兩岸之間的經貿交流重新展開。雖然大陸方面也能通過香港等地而間接輸出產品到台灣,但台商前往大陸的資本輸出或商品輸出還是兩岸貿易中最主要的。因此,劉進慶認為兩岸之間遠遠尚未實現「互補」「互惠」,而只做到了大陸對台單方面的「光補」「光惠」。台灣對日本的逆差正從台灣對大陸的順差得到彌補。這是兩岸之間特殊的「國內貿易」,但不是真正的兩岸經貿整合。在劉進慶過世之前,他將兩岸經貿整合寄望於當時還沒實現的三通。但即便兩岸真正的經貿整合還沒實現,劉進慶也已經在90年代初期注意到經濟促統的侷限。也就是說:經貿往來不但不會帶來認同整合,還可能產生反效果。

(三)在前述意義上,從政治上直接解決兩岸分歧──而非曲線通過經濟交往──在兩岸之間形成有序的、合理的產業分工、形成真正的兩岸經貿整合(開放大陸資本來台是一項關鍵),才能徹底改變戰後台灣經濟結構在80年代以來只能小範圍解決的產業升級困境(而這種困境當然與台灣資本主義的非生產性的「商人資本主義」性格密切相關),並維護廣大的工農階級和中小企業主的利益。雖在台灣經濟依然對美日依附的條件下,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政策還能有存在的空間,但當「亞太營運中心」所揭示的台灣經濟轉型計畫因此夭折,台灣採取相對自主的姿態與大陸來往的可能性反而越來越低。而在WTO以及區域整合的趨勢下,必須勇於消除兩岸間長期的不對等經貿往來,才能使台灣人民獲得更大利益。


〔美日帝國主義與兩岸關係/反獨促統運動/兩岸關係研究中心與台灣研究/台灣民意與選情的調查研究〕

世紀之交,世界局勢與兩岸形勢發生進一步的轉變。港澳陸續回歸中國、亞洲金融危機波及兩岸、美國屢屢對華軍事挑釁、日美積極強化安保體制並推動海外出兵、島內「歷史修正主義」危機、李登輝當局拋出兩國論以及陳水扁當選總統──新的形勢促使劉進慶也必須做出回應。

身為經濟學家的劉進慶對於當時美國推動的所謂TMD彈道防禦系統以及日美安保新指針進行了嚴厲批判。字裡行間,反帝與反戰的精神濃郁地滲透在他一篇篇寫下的論文。必須一提的是,劉進慶所撰寫的這些論文,多數是在台灣政治受難人代表性人物林書揚(1927~2012,1950年起坐牢34年7個月,同時也是島內社會主義統一派運動領導人)所主導的「跨世紀亞洲人民反對美日帝國主義運動國際研討會」發表的。

面對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上台所帶來的新局面,島內《左翼》雜誌同人與海外《中國與世界》主編「蕭喜東」(筆名)之間掀起了一場小論戰。論戰起因於如何評價蕭氏〈二十年來的對台政策需要檢討〉這篇論文的觀點。雖然劉進慶並未直接參與論爭,他在2000年撰寫的〈台灣新政權上台與兩岸關係的反思〉(已收入本文選)的「注釋1」卻高度評價了蕭氏觀點,稱其「恰好描出了我的這一個反思久悶的感受」,並希望「容我整段摘錄」,以饗讀者。但正式發表這篇論文之時,劉進慶放棄了「整段摘錄」的打算。「注釋1」刪除了原稿在「而是在往相反的方向用力」這句話之後的全部徵引文字以及劉進慶的點評。[4]在這些文字的引述、點評,以及刪改之間,劉進慶的複雜心情體現無遺。

其實,自劉進慶積極投身社會運動的70年代以來,如何理解、對待台灣分離主義運動及其參與者,始終縈繞劉進慶內心。因此,即便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的上台衝擊了劉進慶,他還是擁有相當的心理準備來把握眼前形勢及其歷史根源。如其所言:「我是1930年代初出生,台灣土生土長的老一輩台灣人,所以我在感性上,油然肯定陳水扁的當選。」但「關於台灣與大陸的兩岸關係一件事,我對陳水扁的政見,則不能不有所保留,對民進黨的『台灣共和國綱領』不能贊同。」(參見收錄於本文選的〈一個中國的方向才是台灣長榮久安的大道:給總統當選人陳水扁先生的建言〉)

在民進黨上台的新形勢下,劉進慶迅即採取更加戰鬥的姿態,面對眼前的各種新老問題。劉進慶不但在論述上積極解釋「九二共識」,也全力投入反獨促統運動。主要活動有二:一是主導了在東京舉辦的全球華僑華人推動中國和平統一大會。在當時全球各地舉辦的類似大會中,劉進慶主辦的這次大會留下相當多的論文,也匯集非常高的人氣。另一個劉進慶所主導的則是旅日華僑學者共同組織的兩岸關係研究中心。這是一個著重調查研究與政策建言的智庫機構。

從劉進慶的人生軌跡來看,早年他參與「台灣問題研究會」的時候,就非常重視調查研究工作,該會經常在機關刊物《改造》或者《台生報》發表多種以留學生為主要對象的認同調查。晚年的劉進慶再次回到了調查研究的道路上。收錄於本文選的許多民意調查,正是劉進慶及其研究中心的同人在台灣具體進行調查研究的成果。除了具體的調研報告之外,本文選所收錄的〈一年來的台灣民情調查之研究報告(序論)──從兩岸關係的觀點〉以及〈兩岸關係與台灣民意之研究(1)〉,可視為劉進慶運用韋伯學說進行調研並總結調研的理論成果。這也是為了說明「唯物史觀的理論假說實際上套用不上」政治認同和兩岸經貿整合之間的悖離,而做出的理論嘗試。

〔台灣史與台灣人〕

本文選將李登輝執政末期延續至今的「歷史修正主義」危機以及劉進慶對此做出的抵抗,作為本文選的最後一篇。對於經歷過二二八、白色恐怖,以及兩岸長期對峙的劉進慶而言,台灣實際上還沒回歸祖國,還沒真正光復。雖然他從未因此喪失對於祖國統一的信心,而且還積極為台灣的真光復而努力,但島內多數同胞的意識形態卻朝著與他相反的方向走去。諸如呂秀蓮前往春帆樓紀念馬關條約,或是小林善紀《台灣論》在台灣引起的熱潮,乃至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歷史評價的提高,這些亂象都讓劉進慶不得不再次挺身撰文、嚴詞批判。

劉進慶過世前寫了三個同樣經歷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人物評傳。一是作為分離主義與反共反華意識形態之代表的李登輝,二是作為島內社會主義統一派代表人物的陳明忠,三是以學問和抵抗在海外奮戰一生的劉進慶自己。劉進慶的陳明忠傳記題為〈台湾人愛国主義者の闘士陳明忠の口述史:国家テロ下の生死の巷〉(2003年11月5日訪問於台北),全文以日語撰寫。雖然這篇傳記以陳明忠的第一人稱展開,但當談到和劉進慶直接相關的陳明忠事件之時,該部分內容其實正是劉進慶的親身見證,史料價值極高。(此回因來不及翻譯遂無法編入此書,但該份文稿已交由陳明忠先生校閱與修訂。)

總的來說,李登輝的一生在背叛與轉向中度過,並通過不斷的轉向而青雲直上、步步高昇;堅持理想的陳明忠則在白色恐怖下堅持鬥爭、兩次坐牢,關了二十多年。至於劉進慶自己,也因為參與了倒蔣反國民黨運動而遭到國民黨當局和日本當局的監視與迫害。從人生道路上來看,這三個台灣人都曾經歷社會主義的思想啟蒙,卻只有陳明忠與劉進慶將社會主義的理想堅持終生、相互支持。對於現在的與未來的台灣人而言,他們走過的歷史道路意味著什麼?對於「我們」是否還有意義?

劉進慶以其「抵抗」與「學問」的一生,追尋「我們」的重建──那是包含著台灣人民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我們」、是在台灣人民的獨特歷史經驗充實著中國歷史的過程中形成的「我們」。如果劉進慶的人生軌跡對於當下或未來的「我們」仍有意義,「我們」必將發現:對於劉進慶而言的「我的抵抗與學問」,正是「我們的抵抗與學問」。

本文作者:邱士杰,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同系所學、碩士,本書主編。研究方向是台灣社會主義運動史以及中國政治經濟學史。著有《一九二四年以前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的萌芽》一書。

注釋:

[1] 比例上,這些另外編選的材料佔了《劉進慶文選》一半以上的篇幅,其中某些材料甚至是通過考證才首次得到確認的劉進慶作品:比方劉進慶以筆名在《洪流》上發表的文章。

[2] (略)

[3] 請參考陳映真的扼要介紹:「劉進慶教授的《台灣戰後經濟分析》,是第一部台灣戰後資本主義發展史,也是第一部戰後台灣社會生產方式性質理論著作。他首先分析台灣光復後,國府接收當局接收了龐大的日本獨占資本主義產業,化為國民黨的『國家資本獨占體系』,又以『農地改革』過程,將土地資本轉化為民間私人資本,從而形成『公業』(公營企業資本)與『私業』(民間私人資本)對立矛盾的二元,而國民黨歷史的封建性,與50年代迄60年代封建性實物租稅,對農村的剝奪,並支援軍事財政,規定了國民黨在台統治的(半)封建性。『公業』與『私業』辯證統一形成『官商資本』。此外,戰後台灣對美日經濟的高度依附,又規定國府統治的『新殖民地性』。因此,劉進慶教授是第一個以『新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規定1945年到65年的台灣社會性質的學者。這個社會受到『官商資本』的統治,而以廣泛工資勞動者和農民為社會的底邊,又對外扈從於美國和日本的國外獨占資本!」見:陳映真,〈東望雲天:紀念劉進慶教授〉,《聯合報》,2005年11月20日。

[4] 刪除的點評如下:「苦言良藥。〔蕭氏〕上開一段話,本人雖不全部都贊同,但基本看法則切身同感。想到台灣愛國統一運動人士的辛苦處境,眼看今天大陸對台灣左右為難的情況,誠有悔不當初之感。亡羊補牢,尚未晚矣。」劉進慶的「悔不當初之感」,生動刻劃了劉進慶在民進黨上台之際一度遭受的心理衝擊。

〔附錄A〕中文論文著作目錄(1983-1999)/劉進慶編

邱士杰按:以下書目共二十二則,各條具體出處請參見附錄C。已經收錄於本文選的書目,標註星號「*」。

  • 歷史觀點部分:
    • 〈清末台灣對外貿易的發展與其特點〉
    • 〈從歷史觀點探討台灣經濟成長問題〉*
    • 〈從中樞衛星關係的觀點看台灣政治經濟的演變和展望〉*
    • 〈台灣經濟成長的商榷〉
  • 產業經濟部分:
    • 〈台灣經濟屬性的探討〉
    • 〈台灣經濟屬性的探討〉〔重複發表〕
    • 〈台灣產業升級的基本問題〉
    • 〈台灣經濟體質總體檢〉
    • 〈台灣經濟特性與未來在亞太經濟中扮演的角色〉
    • 〈台灣加工出口區對國家經濟發展的貢獻〉
    • 〈世界體系下的亞太地區國際分工形勢〉
  • 兩岸經濟部分:
    • 〈兩岸交流對台灣政治經濟的衝擊〉
    • 〈兩岸經濟關係的動態與問題〉
    • 〈兩岸政經關係與和平統一〉*
    • 〈世紀末兩岸經濟互助合作的道路──從台灣經濟觀點說起〉*
    • 〈兩岸經貿前進的十年,兩岸合作光明的前景〉*
    • 〈邁向21世紀兩岸經貿一體化的展望〉*
    • 〈亞洲經濟危機對兩岸經濟之影響和兩岸經貿協作的新形勢〉*
  • 其他部分:
    • 〈歷史悲情與歷史認識的自我檢討──
      剖析台灣媚日反華分離主義者的奴性史觀〉*
    • 〈中國第三次思想解放對經濟的影響〉*
    • 〈日美安保新指針的霸權本性〉*
    • 〈日美霸權主義的防盾TMD之虛實〉*

〔附錄B〕關於劉進慶文選的原始設想/林啟洋編

  • 序 文
    • 許序
    • 陳序
    • 曾序
  • 前 言
  • 第一章 劉進慶教授生平簡介
  • 第二章 中日復交前之各項事件
  • 第三章 保釣運動於日本
  • 第四章 七十年代統獨爭論於日本
  • 第五章 兩岸關係論述文集
  • 第六章 一國兩制與台民心聲
  • 第七章 改革開放與台灣
  • 第八章 在日促統活動實踐
  • 第九章 兩岸交流啟動後之進展
  • 第十章 卅多年來之總結、期望
  • 後 語

2014年10月23日:「劉教授逝世九週年新書追思發表會」。

〔附錄C〕劉進慶著作年譜(已發表部分)/邱士杰編(略)